中新社福安四月十五日電 題:山村保存千年手工造紙工藝
作者 鄭長靈 王志凌
直徑大約有四五米、高兩三米的圓柱鐵桶被架起,鐵桶下燃燒著熊熊大火,年輕的小伙子正在忙著往火里加木頭,原來是半坑村村民們手工造紙工序的一個環節蒸料。鋪放在鐵桶里的竹片要用猛火斷斷續續地燒蒸四天,才算完成。
在福建省福安市潭頭鎮西北部深山里,有一個村落至今保留著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手工造紙工藝。為了感受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清明節過後,從福安市區出發經過近三個小時盤山公路的顛簸,記者走進了這個大山里的造紙村──半坑。
半坑是一個高山偏僻的老區貧困村,土地貧瘠、耕地零散。多年以來,村民們一直沿襲著祖輩的造紙手藝,以生產粗紙為生,成為遠近聞名的造紙村。然 而世事變遷,昔日全村一百多戶人家家家造紙的盛況,早已輝煌不再,眼下精通這門手藝的也是越來越少,村里還在堅守的僅剩十來戶人家。
半坑的紙匠說,手工造紙工序繁雜,有選料、破料、洗料、蒸料、醃料、碎料、抄紙、榨幹、晾曬、包扎等十余道工序,每一道都是力氣活。半坑造紙一年四季都可進行,村民們一般每年做兩次,一次歷時六十至七十天,每次生產粗紙約七百五十公斤。
造紙的原料是村里野生的黃竹,砸成一條條長約一米左右的竹片,晾幹曬透,清洗後鋪放進蒸桶,灑上石灰和水,用大火斷斷續續蒸燒四天,而後放入醃池,蓋上稻草醃泡三十天。
經過這些工序,到時取出的竹片變得松軟。然後將其剁成一截截的碎片,經粉碎成纖維狀,而後加水攪拌成漿。這道工序,最考驗人的耐性,要坐得住,因為一坐就要大半天,紙匠手拿柴刀一下一下地剁,每一下都必須使上力氣。
接著用竹篩篩出一張張長約六七十公分、寬約二十公分的粗紙坯,經榨幹後,再一頁頁揭開晾曬。這道工藝最為講究,沒有技巧和長年累月的實踐,粗紙一揭就裂。晾幹後,一張張粗紙便成形了。
半坑的紙匠說,這些粗紙經過精加工可以製作成上好的宣紙,他們也曾想將祖輩的手藝發揚光大。可小村莊落後閉塞,改良工藝長路漫漫。另一方面,村 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了大山,繼承祖業的了了無幾,而老一代的紙匠也已體力難支。千年的造紙工藝還能走多遠,村民們心中沒個底。
史書記載,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造紙術的發明家蔡倫即使用樹膚(即樹皮)、麻頭(麻屑)、敞布(破布)、破魚網等為原料制成“蔡侯紙”。
竹子作為造紙原料始于晉,宋代竹紙發展很快,後期的市場上十之七八是竹紙,用量之大可以想見,就產區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 南、湖北等,最盛之地當推浙江、四川。元明時期竹紙的興盛創造了歷史新篇章,尤以福建發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產及天然漂白,使竹紙產量大有改進。
福安文化局負責人稱,半坑村的手工造紙基本保留古代的原始工藝,這對研究中國造紙業的發展歷史具有很高的價值。(完) 【編輯:張明】
http://news.sina.com/oth/chinanews/301-101-101-102/2008-04-15/11042816331.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