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鄭文正/埤頭報導】
生產中興米的聯米企業在埤頭鄉打造的稻米博物館昨天開幕,裡頭不僅介紹稻米相關資訊,也有收藏曬稻穀的鼓風車等道具,還有DIY爆米花等米食推廣,成為彰化新的觀光景點。
【聯合報╱記者鄭文正/埤頭報導】
生產中興米的聯米企業在埤頭鄉打造的稻米博物館昨天開幕,裡頭不僅介紹稻米相關資訊,也有收藏曬稻穀的鼓風車等道具,還有DIY爆米花等米食推廣,成為彰化新的觀光景點。
2010-1-5
〔記者陳界良/苗栗報導〕公館鄉目前還有全國惟一的「注連繩」草編工廠,並有客家傳統醬菜醃漬工廠,縣長劉政鴻昨天參觀地方傳統產業,允諾協助解決低利貸款問題、提供DIY教學場地及成立客家醃漬博物館。
(2009/04/12 09:04)
記者慶正/台北報導
副總統蕭萬長夫人朱俶賢11日主持「台灣文化.尚讚─臺灣文創商品展售會暨創新工藝展」,她一一瀏覽台灣國工藝之家的精品創作,也參觀「1914 Connection」台灣設計師禮品專賣店和「華山1914茶館聚場」概念展,她對台灣文創產品推陳出新,直說「真讚」!
(2009/04/12 17:13)
記者羅雅月/中縣報導
「nature indigo in Taiwan-臺灣藍染新時尚」舉辦的「藍染時尚走秀」活動,12日在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大廳盛大舉行,縣長黃仲生、副縣長張壯熙、臺中縣文化局局長陳志 聲、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主任秘書陳泰松4人應邀走秀,此外,直至5/10在文化中心3樓編織工藝館,也將有藍染時尚服裝特展,歡迎民眾前往欣賞。
中國時報 2008.12.18
廖肇祥/南投報導
國內第一家具有生產履歷的手工紙工廠昨日在埔里鎮成立,業者指出,每位匠師做出來的紙個性不一,台灣手工紙廠因工業大量生產,剩不到十家,面對大陸手工紙競爭,必須強調產品特色與手工質感,盼望第一批以紅甘蔗為原料的手工紙,能延續手工紙產業命脈。
|
||
提起里港,除了餛飩,你還會想到什麼?里港鄉公所最近正進行老街改造計畫,從雙慈宮到陳氏宗祠打造百公尺徒步區,並引進數位影像拼花鋪面,把26種里港小吃及農特產,全部以地磚呈現在老街的地面上,讓民眾可循著老街找尋地方味。 最近老街改造計畫即將完工,有的民眾還會在街上比較各種特產的姿態,一位住在附近的鄉民發現,「番石榴」是里港鄉的特產,磁磚造型雖漂亮,但是圖片說明卻 不小心寫成了「石榴」,一字之差就成了不同的水果,建設課課長藍兆豐表示,鄉公所會要求包商設法改善,不會影響老街整體之美。 這項老街改造計畫是從大平街延伸至雙慈宮、陳氏宗祠等古建築,全長約140公尺,其中歷史最悠久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雙慈宮,當年建廟時,「街內」人士與溪北 地方人士為了建廟地點相爭不下,最後以「秤土比輕重」,結果是街內的「土比較重」,才決定建於現址,至今仍是地方信仰中心,鄉公所希望以徒步區串連,留住 觀光客。 除了古建築外,整條老街就以數位拼花鋪面最為吸引人,為了呈現地方的特色,鄉公所特別蒐集鄉內的餛飩、肉粽等26種小吃以及農特產,以數位方式呈現在大型 地磚上面,包括蓮霧、楊桃、絲瓜、苦瓜等農作物均嵌在徒步區上,很多人路過此地,就會低頭算一算,「里港的特產到底有多少?」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1/4337703.shtml |
為了擴大西門紅樓的能見度以及開放性,並且讓紅樓能夠連結西門町商業區,台北市都發局規劃將紅樓前,成都路上的13棟建築拆除,讓紅樓及北廣場的景 觀全部打開,未來紅樓的入口寬度將達80公尺以上,留設的大型開放空間,可以作為天后宮廟會、藝文展演及野台戲、簽唱會用途。(林麗玉報導)
|
||
泰武鄉佳平部落的排灣族人,最近返回海拔800公尺的舊佳平部落遺址,重建石板屋、穀倉及祭壇,這項尋根活動再度帶出古部落生態,鄉公所決定明年以古部落園區推出深度文化旅遊,並提供民宿。 「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鄉公所農業課長周義男也是佳平部落的一員,他說,遠在五、六十年前,深山部落設法遷移到接近平地的低海拔山區,改善生活環境,這些古部落走過了半世紀後,近期卻掀起族人的尋根活動。 舊佳平部落毗鄰泰武村,都是較高海拔的部落,佳平部落約百餘人,最近不斷運送石板、建材到舊佳平部落,請耆老林義治、潘明福等人引導,搭建石板屋、穀倉及祭壇,再現古部落風華,昨天完成建屋。 85歲的林義治是見證民國32年遷村,如今又返回舊部落碩果僅存的老族人,他回到舊部落後,口述當時高山遷到低海拔山區,畜力只靠牛車,其他就是族人慢慢地搬下物品,遷村過程長達2年,不但艱辛,還需不斷克服山險。 百餘名族人回到舊部落後,紛紛回到他們的祖居地祭拜,古部落流行「室內葬」,也就是先人去世後,就葬在家中,儘管有的居家已傾圯,不少族人還是一解思念先人之愁。 周義男說,他們已把舊部落定名為「ka vi ya an」 (排灣語)文化生態園區,並設下導覽牌,明年就要推出深度文化旅遊,加上泰武鄉的咖啡已打出名號,「也要讓遊客品嚐最香醇、濃郁的咖啡」。 http://tw.myblog.yahoo.com/rexxchen/article?mid=3359&prev=3361&next=3357 |
2008-01-16記者:李欣如
文建會李戊崑處長暢談建置地方文化館深意
此刻,我們都在演出!「因為台灣正是一座無所不在的博物館,不同族群各自揮灑著自己的故事,而真誠的態度就是專業。」文建會第二處處長李戊崑細細地勾勒出地方文化館的理想樣貌。一場場真假莫辨的人生劇場,就在地方文化館輪番上陣,每一個人是演員、也是觀眾。
2007-03-15記者:李欣如
館藏的更新是考驗
而去年七月才增設的二、三樓展示區,就是館方人員前往日本收集豐富資料後,經由整理、歸納,進而呈現的成果。馮筱惠清楚知道,「唯有館內資料持續地更新與增加,才會成為民眾一來、再來、還會再想來的吸引力。」而後續館藏的更新,也考驗著他們經營博物館的潛力。
2007-03-15記者:李欣如
從情感面切入 從社區營造著手
負責七星柴魚博物館行銷企劃的馮筱惠直言︰「當初博物館內的資料收集與呈現都不是問題,影響博物館設立最窒礙難行的部分其實是與社區居民的溝通。」七星潭社區因沿海,居民多為靠海維生,因此,當地居民的生活單純而忙碌。當漁民出海的時候,村裡留守的老人及婦女便忙著整理漁具、補網、曬魚乾……,一般人以為設立博物館將有助於提振當地經濟的「文化觀光發展產業」,對他們來說,只有破壞生態環境與打擾原本平靜生活的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