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4 | | | 作者:郭書宏 |
【記者郭書宏台北報導】歲末時許多佛寺皆啟建水陸法會,感恩過往且祈求來年平安,法會最後一天的「送聖」儀式中,會將牌位、紙馬、紙船等焚燒送往天聽。其中富含藝術性的紙馬、紙人製作,可說是項日漸失傳的宗教民俗技藝。
專精於紙馬、紙人製作的九十歲董誠,迄今仍耳聰目明,在佛光山各大道場法會皆可見其忙碌穿梭的身影。董誠表示,製作送聖的紙馬、紙人不但耗時費工,且能機動配合道場的人才不多,為不讓法師為此事憂心,不是專業出身的他卻自告奮勇承擔,沒想到這一做就是四十多年。
董
誠表示,糊紙技藝是講求逼真、精密的技能,首先是學紮竹架,在綁竹架時,手勢一定要穩,綁出來的動物及人像造型才能架式十足。董誠說,他觀摩許多法會中的
紙馬、紙紮判官造型,融合見聞紙糊藝術的優點,也力求自己製作的基本功夫。他說:「主架構要是沒做出味道,有再精美的裝飾也是多餘,所以基本功格外重
要!」
董誠說,他紮一個紙馬、紙人、紙船,常常要花上六到八天的時間。由於自我要求高,董誠連細微的角落都會做到盡善盡美,使作品呈現出強烈的渾圓立體感,栩栩如生。
董誠投身紙糊藝術製作四十多個年頭,雖題材固定,但他的作品不論是在造型呈現或是裝飾品的點綴上,充滿想像力,也散發出強烈的藝術風格,許多信徒表示,他們甚至會捨不得這些紙紮在送聖儀式中燒掉呢!
現在有製作紙馬的糊紙業者為了省工時,所以骨架、梁柱、裝飾等,皆採用保麗龍跟塑膠物,董誠為避免紙馬、紙船燃燒時產生毒氣,製作時依照傳統古法,選取的材料也強調天然,不對環境產生汙染。
董誠表示,製作紙紮不需要特別的天分,只要有興趣、肯學,懂得基本技巧,很快就可以入門,但要從制式的作品中尋求變化,就得下一點苦功。
未曾正式授徒的董誠說,只要有興趣學習的人前來請教,他都願意指點。他認為,此技藝要傳承下去不能藏私,他最大的心願是傳承這項民俗手工藝,讓紙馬、紙人此紙糊藝術能代有傳人。
人間福報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5890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