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2010.08.08 04:25 am
全球多國都有懸絲木偶,這在台灣稱為「傀儡劇」的劇種,早年多在宗教儀式演出,隨著時代變遷、藝師凋零,漸漸衰微。本刊今天就帶讀者,看看台灣傀儡劇的前世今生。
你可能曾在台灣大街小巷看過傳統布袋戲,但你看過傀儡戲嗎?這源自大陸、在當地稱為懸絲木偶或提線木偶的劇種,隨著時代變遷,正以比傳統布袋戲劇烈甚多的程度,急速衰微中。
藝師養成 極不易
台灣北部的傀儡戲,源自閩西或漳州,多在除煞儀式中演出,目前僅宜蘭的劇團還在運作;南部傀儡戲源自閩南的泉州,多在拜天公、做生日等場合演出,劇團雖較多,活動卻也越來越少。
電影/電視劇導演林英作,2004年起在家鄉宜蘭記錄3個閩西傀儡劇團,今年6月告成,片名就叫「宜蘭‧傀儡戲」。對他來說,宜蘭傀儡戲的處境,就像宜蘭的好山好水、傳統農作文化般,都隨著社會轉變,一步步走向盡頭。
相對於布袋戲,傀儡戲因為要靠10幾根絲線操縱人偶關節,做出仿真人動作,表演難度較高;尤其是比泉州戲偶大一倍的閩西戲偶,不但操作更難,戲偶本身也不好做,還得學請神等道教法術,都讓藝師養成極為不易。
煞氣傳說 觀眾少
片中,新福軒、福龍軒、協福軒等劇團,或因老一輩藝師辭世、新一輩藝師不盡然以傀儡戲演出為主要工作,逐漸乏人傳承;更現實的問題是,劇團的除煞功能,漸被同樣可除煞的道士、法師取代,再加上現代觀念認為除煞是迷信,劇團從多年前一年可演10齣,式微到如今一年大約只演半棚(只除煞不演出)。
宜蘭傀儡戲的困境還不只此。劇團指出,由於過去都是在除煞後演出劇碼,即使只是在演戲,民眾仍盛傳現場煞氣流竄,「運氣不好的會被煞到」,甚至傳言孕婦看了會生出軟骨孩子,造成很多人對傀儡戲敬而遠之。
大師人物 無傳人
然而台灣傀儡戲其實曾脫離純宗教功能,擁有過黃金時期。
1980年代初,在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推廣下,傀儡戲、皮影戲等傳統民俗深獲注目,台灣公認演藝最精湛的新福軒演師林讚成還開班授課。1985年,林讚成獲首屆薪傳獎,屢率團在國內外公演;1992年,大陸泉州木偶劇團大師黃奕缺來台,更讓傀儡戲紅極一時。
但1999年,林讚成不幸中風,新福軒活動大減,2002年林讚成過世後,台灣傀儡戲界更從此無大師級人物。失去耀眼藝師的藝術光環,台灣傀儡戲又回到宗教功能,在社會飛快的現代化腳步中,漸漸被忘卻。
搶救太晚 難振作
「20、30年前搶救都太晚,現在做已經來不及!」戲曲研究者江武昌在1990年代大陸木偶劇團來台掀起盛況時曾直言,台灣傀儡戲比不上大陸傀儡戲,主要是因大陸有政府全力培植,台灣卻相對無所為;如今他再看兩岸傀儡戲,認為「大陸現在就像是30、40年前的台灣」,許多劇其實也都在宗教場合演出,終會隨著宗教重要性不再,漸漸消失蹤影。
在「宜蘭‧傀儡戲」片末,林英作加入宜蘭平快車停駛段落,暗示傀儡戲也將走入歷史。江武昌認為,除非出了位天才大力推廣傀儡戲,並成功讓大眾喜愛,否則傀儡戲必然衰落。
究竟傀儡戲將成為歷史浪濤下的一星泡沫,或持續掀起浪花?答案只有待後日去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