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    A6/民國99台灣久久 拜拜一百年/導論三之三 宗教職人篇           2010/08/03

【黃哲斌】 
  「最古老也最現代,最保守也最大膽。」走過拜拜一百年,這句話 正好註腳台灣豐饒的宗教經驗。 


  除了少數新興宗教,台灣的民間信仰大多超過百年歷史。一方面, 我們在傳承與沿襲中,看見保留傳統的努力:年復一年的廟會,角頭 輪流主爐,全村動員迎熱鬧;加上繁複的科儀,代代相傳的祀典、禮 數與禁忌,我們都在不厭其煩的重覆中,溫習祖先遺留的文化基因。 


  另一方面,我們看見宗教信仰因應時代與社會變遷,自我調適、演 化的微妙歷程:「媽祖婆」與「觀音媽」的形象轉化、佛教與基督教 的本土化與世俗化,更別提各種藝閣陣頭的創新,從最傳統的南管北 管、融合繪畫舞蹈武術的家將班、引入藝術元素的獅陣,甚至繞境隊 伍裡的大學啦啦隊,都能看見順應時潮的創意。 


  尤其近年大出風頭的哪吒三太子,發展出各種奇巧變體,只為吸引 新世代的目光與參與。就像廟會達人方怡中的觀點,「現在的創新, 可能就是未來的傳統。別忘了,我們現在聽的古典樂,幾百年前是歐 洲的流行樂;現在的北管,就是台灣以前的搖滾樂。」神明甚至化身 為公仔吊飾、發行信用卡或Q版商品,信徒也能在網路上擲筊求籤、 捻香祭拜。 


  在看似撩亂的新奇實驗裡,實則又隱含回歸傳統、慎終追遠的心意 。長年研究媽祖等宗教民俗,被暱稱為「學界媽祖婆」的中研院民族 所研究員林美容就說,「台灣廟宇的進香路線,往往正是移民路線的 歸返。」北台灣廟宇溯回中南部的祖廟參拜、山區廟宇到沿海分香而 來的大廟進謁,至於沿海的大廟神祇,則渡海到中國大陸「回娘家」 。 


  這一切,都是台灣移民社會感念上蒼與先祖的虔敬方式。而我們就 在繁花似錦的各種宗教與儀式裡,找到心靈的依託,也找回與天對話 的素樸心意。 


  ※本月專題蒐集資料及採訪寫作期間,特別感謝中研院民族所研究 員林美容、民俗觀察者方怡中、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兼任教授董芳苑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張崑振、吉貝耍文史工作室召集人段洪 坤,以及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簡明捷、陳怡菁提供協助。

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Content.aspx?nsrc=B&ndate=20100803&nfno=N0055.001&nsno=7&nkeyword=%ab%f4%ab%f4%a4%40%a6%ca%a6%7e&SearchArgs=Keyword%3d%ab%f4%ab%f4%a4%40%a6%ca%a6%7e%26Attr%3d%26Src%3d7%26DateFrom%3d20100709%26DateTo%3d20100807%26ShowStyle%3d2%26PageNo%3d1%26ItemsPerPage%3d10&App=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talanta 的頭像
    atalanta

    AtAlAntA的倉庫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