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甲香祭典特色輦宮取代神轎助神威、省人力10多年前慈濟宮創行被認為廟會現代化之演變
台灣日報 2006-04-10 00:30
(記者邱仁武 南縣報導)在祭典繞境遊行的隊伍中,最引人注意的,除了民俗藝陣外,最值得一看應該是神轎,它可說是民間宗教藝術的結晶,也是活動的重頭戲。而在南台灣的「學甲香」-慈濟宮「上白礁」謁祖祭典中,卻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輦宮」取代了一般「神轎」的地位,今年的祭典中85座神轎,「輦宮」就佔有18座之多,這是全國各地區的大小廟會中,唯一出現有「輦宮」神轎的廟會,在台灣宗教界被傳為佳話。今年在南台灣學甲的「上白礁」謁祖祭典中,雖然只有1天的遶境祈福活動,但是因為參與的寺廟及陣頭多,前天傍晚時分開始「入廟」後,一直延續到昨天凌晨才告圓滿落幕。

在今年的祭典中,來自全國各縣市的保生大帝寺廟及學甲13庄頭共出動85座的「神轎」,其中有18座非常壯麗的「輦宮」出現在遶境行列中,讓許多外縣市的信徒民眾感到「新鮮」。根據了解,學甲祭典中出現的「輦宮」,應該是10多年前由慈濟宮先行創造「輦宮」來取代「神轎」,當時不但是要讓主神「保生大帝」更加「神威顯赫」,壯大威嚴外,最主要的還是可以省下人力不足的窘態。

慈濟宮當時先行建造3座「輦宮」,而後「學甲13庄頭」的中洲慈福宮、惠濟宮、清佛宮、福安宮、西平寮慈良宮、宅仔港慈德宮、七塊厝文衡殿、新筏仔頭巡安宮、美和錦繡堂、下社角聚福堂、白礁宮、東寮東興宮、縣內角太安宮、後社集和宮等,幾乎是逐年陸續再建造各1座「輦宮」,今年再增加後社聖和宮,因此目前的「學甲香」已經有18座巍峨壯觀的「輦宮」出現在祭典遶境中,的確是祭典的一大特色。

所謂「輦宮」簡單說就是一座活動型的廟宇,融合了「廟宇」與「神轎」的功能,對於範圍廣大的繞境地區,可讓人省下不少人力,而且「輦宮」的裝飾也是相當的有氣派,更是能壯神威、助神氣,有識之士認為,「輦宮」的出現是廟會現代化的一種演變。

每座「輦宮」造價不一,大都由大、小貨車當底座,再搭建巍峨壯觀的裝飾,當然型式都酷似1座廟宇,且幾乎都是宮殿式的,也好像是古時候的宮殿式建築,其造價大約在新台幣60萬元至120萬元之間,價格多少依造型大小及所須木材質料、雕刻、彩繪及貼上黃金等裝飾而不同,今年聖和宮才完成的這座「輦宮」造價是100萬元。神轎在外猶如神明的交通工具,由神轎的裝飾、花飾,就可看出一尊神明的階級、神職,可說是身分代表。而南部地區的「輦宮」,又具有特殊意義,「輦宮」又是「學甲香」的祭典特色,因此,明年有機會到學甲來看熱鬧,別忘了將不同的「輦宮」神轎多看一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