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廟會真的可以反應一個地方的歷史與文化,在厭惡這樣活動的時候,其實可以試著更深入了解其中內容。
北部的廟會越來越少,我們能夠了解自己生長土地的活動也就越來越少。這次河溝頭(註一)晉德宮助順將軍遶境聽說是最後一年,然後三年後會復出,我不知道什麼原因,只知道今年真的是大迎。
跟去年那場比起來,感覺好很多。
我早上十點就到雞母厝(註二)爐主壇看全部的陣頭(不包括後來才插進去的)
完全沒有拖拉,充實到一個不行的兩個半小時,陣頭素質可以算是精良了,不管是家將、八將還是官將首,很少有誇張的表演和亂七八糟的秩序。(只有"極少數"官將團還是會拿大聲講話而且還掉叉="=)
很安靜,雖然說用"安靜"來形容廟會很奇怪,可是真的就很安靜。對於討厭廟會的人來說應該難以理解吧。
很多人不懂為什麼我這麼愛看廟會,還問我是宗教系都在上這些嗎?其實這些東西課堂上根本都沒教過,完全就是一個熱誠。
廟會對我來說,它留下了古代的地名,可以牽引出古代的歷史與文化。
廟會對我來說,是一個構圖、一個熱情、一個氣氛。
喜歡對大多數而言是噪音的各式聲音,北管團、獅鼓、蜈蚣鼓、炮聲…等等,這麼多的聲音集合成廟會獨有的聲音,只有在這個氣氛之中才聽得到的。
這樣的文化還可以保留多久呢?我也不知道,只好在現在還有得看有得玩的時候盡情參與。
當看到好看的廟會時,那種興奮到可以聽到心跳的感覺,不是任何人都能體會的,也只有這個時候,我可以感覺到我的血在燃燒*笑*。
所謂的本土化,是要打壓廟會,還是用另一種方法讓大家去了解?我是外省人,我以生為外省人為傲,但我認為廟會是台灣最棒的文化之一,我出生於台灣,就是台灣人,所以沒有必要去排斥台灣本省的活動,本來台灣就是一個融合多重文化的小島,完全沒有分裂的必要。

這次的照片我都上傳好了,可以在右邊最下面的RSS連結看到。
====================================

註一: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助順將軍的遶境會有淡水、唭哩岸的陣頭來參與,查了一下發現,與"河溝頭"這個名字有些關連。
"在清光緒年間就被選用興築台北府城牆,它們來自北勢湖打石場。工人採下的石料,利用漲潮時在圓山下游的三腳渡轉運到大龍峒番仔溝再接淡水河,逆流而上到北門附近的河溝頭上岸。"
河溝頭當初是個港口,與淡水有不少的關係。
台北建城一百二十週年

註二:臺灣北部一般大家都知道是所謂的凱達格蘭的生活領域。但是其下卻包括約五十個以上的社,大稻埕一帶最早稱圭武卒(圭母卒、奇武卒、奎府聚、雞母厝),都是因為社名。
台灣茶黨BBS:對於平埔族的介紹

補充:大同區是台北市廟會活動最密集的區域之一,蘭州市場附近更是廟宇集聚,早年是北區屠宰場,人稱豬屠口
【發現台灣】 今日風華-歌仔戲王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