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通識課電與生活的時候,老師說了一句話:很多事通常是理論成立,但是實際上卻是不可行的。例如鑽石,理論上,若是將我們日常所用的鉛筆中的碳條拿出來,用極高的壓力去壓它,那麼碳條就會變成鑽石,但實際上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我在看張譽騰教授所寫的當代博物館探索和文史工作者夏聖禮先生所寫的評論後,有一種很深的感觸。

[當代博物館探索]一書收集了從1995-1999這五年來有關博物館學的論述、學術譯述和報章評論,內容分為五大主題:台灣博物館觀察、博物館哲學與趨勢、地方博物館經營理念、大學與博物館及博物館與觀眾。

台灣近年來發展之快速,我不只一次,不只在一個領域中,聽到同樣的話:台灣現在的社會,迅速發展的結果,造成三代並存的現像,有過去舊社會的老人、思想仍舊保守卻逐漸開放的中年人以及思想潮流快速更新的新生代,思想在多處地方,產生衝突。

快速經濟發展的結果,就是藝術教育的流失,所以台灣目前幾個高度開發的城市,文人學者專家與藝術工作者薈萃,開始主導台灣人民提升生活品質,走向藝術、走向博物館。於是乎,宜蘭成立了蘭博家族,台北縣市開始整合轄內的博物館,而台中及台南也不約而同的規畫未來博物館的版圖。博物館似乎在台灣成為一股風潮,新的博物館也不斷的在規畫、成立。

但是,成立了這麼多的博物館,實際上有內容又經營的好的,實在說不上多,博物館法一直推推拖拖、法人化的問題也還在爭議,我看了許多學者的文章,包括當代博物館探索這本書裡,都非常具有參考價值,這些文章都在博物館蔚為風潮之前就產生了,但是說歸說,礙於政府法令、經費限制及經驗不足,實際執行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再者,我看了文史工作者的文章,也感受到相同的困境,政府為了在地化,以及當代學者對於本土產生的認同感,逐漸讓文史工作受到重視,當然,文史工作者一直默默地不斷的進行田野調查和文獻保存…等的工作,提供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想法;但是政府有心,卻經驗不足,才會造成新店光明老街再造卻嚴重失敗,讓學者痛心的案例。

期許博物館,不會像蛋塔一樣,快起快落,文史工作不會再因某些單位的無心之過而受到損毀。學者發表的理論,永遠都是走在前頭的,實際上要做到,卻要花上很長的一段時間,甚至不可能做的到,我只能希望理論與實際有時常相結合的一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