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此網站內容有版主有興趣之新聞蒐集

目前分類:人物誌 (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更新日期:2007/09/18 04:09
記者蘇福男湖內報導

高雄縣湖內鄉民俗藝師潘瑞華傳承先祖技藝,正日夜趕工製作號稱全台最大的傳統宋江獅王,大獅王高260公分,寬200公分,重約20公斤,完工後並將裝上機器,變成會搖頭擺尾的電動獅,安放在藝閣車上遊行。預計11月初完工。

潘瑞華出身屏東萬金,祖先五代都是傳統民俗技藝宋江獅的老師傅。現年34歲的潘瑞華,從6歲開始就跟隨老師傅黏製獅頭,目前是國內少數傳承宋江獅傳統手工藝的年輕藝師。

潘瑞華表示,他製作的傳統宋江獅頭材料很簡單,製作步驟為先以泥土和番薯粉塑成獅頭造形,再以一層報紙、一層防水漆覆蓋,總共20層。

潘瑞華預估,如果獨力完成這隻宋江獅王,至少也要耗費一年的時間,此次他獲得好友林世源、林正生和弟弟潘瑞國等人協助,動員30多人將以兩個月時間完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917/78/kq4p.html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報台南訊】曾獲教育部民俗藝術傳統雜技薪傳獎的陳學禮,昨天上午因腎衰竭病逝台南縣麻豆鎮家中,享壽九十三歲,各界欷噓。縣府將與家屬協助成立治喪委員會,追悼他在傳統文化重大貢獻。

陳學禮自幼學禮習樂,彈琴弄舞,十二歲就拜師學藝,曾投入日據麻豆「十八媱」迎暗藝頂、下街拚陣行列。婚後,致力於傳藝授徒,創立數個民俗藝陣團,保存、薪傳民俗曲藝;不論是桃花過渡、天子文生、牛犁歌、車鼓弄、太平歌、南管等相關道具與樂器,樣樣難不到老先生。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7/07/21 10:06 記者:【王志宏/潮州報導】

黃憲正從小耳濡目染,受到姨丈也是布袋戲大師蘇阿明的啟蒙,從此與布袋戲結下不解之緣,10年前更向陳雲鶴大師學藝,從原本的「助演」角色升格為「主演」,八十八年正式創立「秦正閣」戲偶團,下個月更將代表屏縣到國立傳統文化中心比賽,與各路青年好手進行布袋戲大戰。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7/07/14 10:18 記者:【本報記者劉梓潔紀錄、整理】

自1960 年代起即著手雜誌及書籍裝幀設計,被譽為日本設計界鬼才的杉浦康平,先後為2000冊以上的雜誌擔任視覺設計總監,為日本設計界開創先河並作育英才無數, 影響深遠。他的半世紀設計作品集《疾風迅雷》日前推出繁體中文版(雄獅美術),杉浦並親自來台,與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藝術學者莊伯和、古建築學者李乾 朗、雄獅美術發行人李賢文等人對談,針對設計的美學與思惟,提出諸多精彩觀點,以下是對談內容的摘要記綠。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時電子報╱林志成、江昭青/台北報導 2007-06-24 04:35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7/07/03 09:34 記者:【林采韻/台北報導】

一向被視為國家文化最高榮譽指標的國家文藝獎得獎名單昨日出爐,這份名單突顯了今年評審委員的品味主流,卻又頗有彈性。今年國藝獎也創下幾項紀錄,三十六歲的舞者許芳宜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國藝獎得主,高齡七十一歲的楊秀卿是首位以說唱藝術獲獎的民間藝人。

第十一屆國藝獎得獎名單,文學類詩人李敏勇、美術類設計家林磐聳、音樂類說唱藝術家楊秀卿、舞蹈類舞者許芳宜、戲劇類演員魏海敏、建築類建築師姚仁喜、電影類導演王童。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 2007.05.14 
陳淑英/台北報導

昨天母親節,近十年不曾公開露面的一代青衣祭顧正秋,下午在新舞台負責人辜懷群的邀請下,參加「發現台灣新舞台」電視特別節目錄影。現年八十歲的顧正秋以清亮細緻的嗓音透露,這是她第一次錄電視節目。

    今年是新舞臺十歲生日,辜懷群特別與TVBS合作推出系列關於藝文論壇節目,邀請舞蹈、戲曲、音樂等各界菁英舉行座談,探討台灣表演藝術界的今昔與未來。昨天顧正秋錄的是將於五月十九日推出的第一集「新傳統」,特別來賓除顧正秋、辜懷群,還有京劇文武老生李寶春、亂彈嬌北管劇團製作人邱婷。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雲州大儒俠史豔文,看我的純陽掌……」黃俊雄在台視製播的電視布袋戲「雲州大儒俠」,曾經帶起金光布袋戲的超級旋風。但催生史豔文的始祖其實是「通天教主」黃海岱。史豔文正是脫胎自「忠勇孝義傳」的主角史炎雲。

據學者研究,外號「雲州玉聖人」的史炎雲,黃海岱早在日據時期就以「忠勇孝義傳」搬上舞台演出,這齣戲改編自清代章回小說「野叟曝言」,黃海岱將小說中的主角文素臣、隨身家僕、做生意的劉大郎等角色,變成為國除奸的儒俠史炎雲、庸兒、言語詼諧的劉三,這本文言文古書在黃海岱巧手改造下,成了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布袋戲齣。二次大戰後,黃海岱的長子黃俊卿還接續在戲園演出,並曾出版過「忠勇孝義傳」錄音帶。

【2007/02/11 聯合報】@ http://udn.com/

===============================================
http://www.udn.com/2007/2/11/NEWS/READING/REAS4/3724838.shtml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海岱(中)、黃俊雄(右)、黃立綱(左)一門三代曾為雲林縣跨世紀晚會表演拿手絕活。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殷延泉攝影

百年縱橫,被尊稱為布袋戲「通天教主」的黃海岱,開創、奠定布袋戲最堅實的發展基礎,不只國人對他的評價高,在子孫的眼中,他的藝術成就更是無人可及。

黃海岱的兒子黃俊雄、黃逢時,孫子黃強華、黃文擇都認為,沒有黃海岱的「堅持」,台灣沒有今天的布袋戲,在他們眼中,黃海岱不只在布袋戲的「傳統」藝術登峰造極,在藝術的「創新」也是開風氣之先;黃強華以「空前絕後」來形容阿公的成就,黃逢時以「人情世故」總結父親一生的掌中藝術。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海岱、李天祿(右)在為布袋戲前途請命前,先來上一段即興表演。
本報資料照片

世人所見,常止於黃海岱家族縱橫電視、電影、名揚國際的輝煌歷史與豐功偉業,但黃海岱家族對今日的成功,卻絲毫不敢忘掉「坎坷、心酸的過去」。

黃俊雄說,日人據台時,黃海岱的戲已很出名,但日人嚴禁傳統戲劇演出,連布袋戲也被禁。他的父親認為,布袋戲是台灣、中國的文化,怎麼可以被日本人消滅?從未學日語的黃海岱自己惡補日文,以日語演布袋戲,讓日本人不知從何禁起。黃俊雄說,當時他跟著父親四處演出,看到日本人拿布袋戲沒轍、禁不了布袋戲,「感到非常光榮」。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雲林縣報導】

黃海岱獲頒榮譽博士學位時,手中仍不停舞動布袋戲偶。本報資料照片

在布袋戲界有「通天教主」之稱的黃海岱,今天凌晨零時十五分病逝。他上月二日才度過他一百零七歲的生日。雲林縣府已決定將他生日訂為雲林布袋戲節。

 

黃海岱的兒子黃逢時說,他父親上月十六日因感冒引起肺炎,住進台大雲林分院,昨晚因心肺衰竭病危,家人依習俗將他從醫院接回。

 

【本報記者魯永明】

 

享壽一百零七歲的黃海岱,一生活躍布袋戲界,藝術成就「轟動武林、驚動萬教」。布袋戲在新聞局舉辦的台灣意象票選活動中奪魁,今後提到台灣,就會讓人想到布袋戲,而提到布袋戲,就少不了國寶級大師黃海岱。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