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jpg
因為和曉雯聊天時,發現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習慣還差真多
現在的臺灣裡有好多不同時期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我們這些曾經來自對岸的人,有些可能己經成了道道地地擁有自己生活方式的現代臺灣人,但仍有些還是受到長輩影響而過著雖然有點簡化,卻還是有北方味道的年。
下面做一個簡單的整理,把我們家仍保存的北方味過年介紹給大家。回家過年
東北人(北方人)是很注重春節的,也很講團圓。所以無論身在何方,到了春節父母都希望兒女們能圍坐在周圍,全家人團團圓圓吃頓年夜飯。這可能是年邁父母一年最大的盼頭。東北人祖籍大多來自關內,還有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春節習俗。

祭神祭祖
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就和“吉慶有餘”、“連年有餘”相聯繫。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結束,在結束前女婿是不允許看丈母娘家家譜的。
-------------------現在只要有魚吃就好啦,但真的必吃魚。而祭祖也是全家男丁祭拜,我們家好像家譜失傳了。

守歲與“年夜飯”
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餘),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

包餃子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說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一個放硬幣,一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一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一下幾個丟外面去,據說是為了敬給過路鬼魂。

過年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年糕,這在中國源遠流長。
北京人有句名諺:好吃不過餃子。今天聽起來覺得餃子怎麼會是最好吃的呢,但在古代生產落後烹調原始的情況下,餃子就算是很好吃的了。

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代曾叫牢丸、水角、餛飩、餑餑等。後來怎麼叫餃子呢?餃的原名叫“角”,“粉角”即用麵粉做的角,“水角”指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發音“角”“餃”相似,後來就說成“餃”子了。三國時《廣雅》一書載:“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這個餛飩就是餃子,偃月就是半月形。

北方人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餃子呢,一是取其諧音,“更歲交子”,在半夜舊歲剛過已交新年子時吃它,喻辭舊迎新。二是取其吉形,因餃子酷似元寶,喻國泰民富,“招財進寶”。因此,餃子老少鹹宜,貴賤無分。年三十兒晚上,慈禧太后要將宮中後妃和各王府的福晉、夫人、格格、皇族女兒等全召到殿上,子時一到全在長案上包餃子,包得又好又快的賞銀子;接著眾人一起吃餃子,光緒皇帝夫婦來拜年也是賜給“煮餑餑餃子”。京城民間更是“無家不餃子”,連那些種莊稼趕大車的漢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個車輪狀的餃子給他吃,以求來年五穀豐登,車馬平安。從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著餃子。難怪古人譽它為“天下通食”。
-------------------以前的年夜飯真的都吃到好晚。餃子以前也會在裡面包一個紅棗,也曾包過硬幣,但硬幣還是稍嫌髒了點,所以後來就沒包了。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過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這也是每年必有,但我想現在應該不分那裡人每家都會放吧?

拜年
年夜飯吃完後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磕頭,然後大人準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後就是從初一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過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說。
-------------------我們小時候是真的要磕頭才拿得到紅包的。

大概就是這樣了,我們家以前是團圓飯一吃完就開始攉麵,包餃子包到半夜,然後一大清早就起來煮,大年初一早餐就要吃到餃子。
也吃過腊八粥和八寶飯,其餘應該就和大家的年差不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