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西拉雅族的稱呼相當晚,原先並沒有稱為的「西拉雅」的民族。在早期的中國志書之中對中國以外的民族都是以「番」、「夷」、「蠻」、「狄」、「戎」稱之,而臺灣的土著民族則被稱為「東番」。「番」,有兩層的意義,其一是指沒有文化的人;其二是指種稻(禾)耕田(田)的人。
在清朝(1683-1895)早期的時候,漢人依據臺灣土著民族學習漢文化、接受漢文化的程度以「野番」稱呼不懂漢文化的土著,以「土番」稱呼開始學習接受漢文化的土著,「社番」以稱呼完全接受漢文化的土著。
後來,清朝又以「生番」取代「野番」、「化番」取代「土番」、「熟番」取代「社番」。到了清朝中葉以後,臺灣土著族群與清朝的政府接觸多了,歸順服從的稱之為「官番」或「屯番」,不順從的就稱之為「流番」或「凶番」,而那些居住在平原地區又深受漢文化影響的土著就稱之為「平埔熟番」。從這些稱呼,我們知道,清朝對土著文明的對待,是以漢文化為中心的看周邊民族的「大漢沙文主義」。
到了日治時期(1895-1945),許多受到西方人類學影響的日本學者,為了瞭解臺灣的各種不同民族,以便日本殖民帝國的統治與管理,開始對臺灣的土著民族進行有系統的族群識別與分類,日本學者依據體質、語言、社會組織、文化等方面的異同,將臺灣的土著族群區分命名。當時命名的原則儘量以該民族自我稱呼或是對「人」的稱呼說法命名,而「西拉雅」就該民族對「人」的稱呼。
** 西拉雅館[ SIRAYA ]---西拉雅巡禮《2005年建構西拉雅》專輯(上)
童乩‧尪姨‧四人轎
⊙陳榮輝
一般來說「童乩」又稱乩童,是指能溝通人與超自然的神靈,又能為人治病、解運、消災者。在台灣,童乩可以說是民間信仰文化中最引人注目對象,也是大家較常見到的;童乩男、女皆可擔任,因而稱呼也有男、女童乩之別。目前西拉雅阿立祖信仰文化的尪姨其所扮演的角色就類似「童乩」。西拉雅阿立祖的尪姨既類似「女童乩」的角色,為什麼稱做「尪姨」?何時開始稱為尪姨,目前筆者尚無法釐清,但阿立祖的尪姨和一般民間信仰通稱的尪姨卻是不相同的。
西拉雅阿立祖的尪姨,不管其為男性或女性,有些地方其名稱已演變為「童乩」、「阿立祖」、「太祖」、「老君」等,不可否認的其在西拉雅族的信仰文化仍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阿立祖」(尪姨)等辦事、為民服務,在社區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尪姨既然能獲阿立祖神靈附身,且能濟世救人,那麼尪姨如何被選取?如何獲得眾人認同?應也是大家很感興趣的議題。
有關「尪姨」的選取方式,文獻上的記錄很少。一般民間信仰神明代言人的選取方式,不外乎神明指定、自願擔任、老乩遴選、公開遴選等方法,無論何種方法,因被遴選出來的人是神明代言人,負有傳達神明旨意的任務,故以能獲得信徒的認同,為其基本條件。「神明指定」的過程,最常見的選取方式是透過神明暗示的方法,讓被選取的「金子」生病或諸事不順,一般遇到上述情形都會請教神明解惑,經神明指示獲選為代言人後,情勢即會好轉,並開始其傳達神明旨意、濟世救人等為民服務的任務。而「自願擔任者」則常於廟會儀式中突然「起童」(起乩、起駕),並自稱為某某神明代言人,如能獲得信徒認同,即能成為該神明的代言人,但這種方式較無法獲得普遍認同,或者必須經過信徒長時間的觀察始能獲得其認同。至於「老乩遴選」方式,則與神明指定方式,頗為類似。另有一種公開遴選的方法最能獲得信徒認同,即是在廟廣場公開設壇,由法師主持,以二人手轎或四人手轎,由村民自由參加抬轎,如能起駕順利通過村民考驗,經法師點紅認證後,給予開口符咒始能開口,成為新的神明代言人。
目前西拉雅各社群的尪姨選取方式,各有不同,但有很多與一般民間信仰相類似。日治時期頭社公廨的尪姨演變成由男性乩童取代,其選取方式目前並不清楚,但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頭社公廨童乩仙逝後,因公廨已沒有童乩來傳達老君的旨意,只好暫時由吉貝耍的段福枝主持開向、禁向儀式,以便夜祭儀式得以進行;偶爾也向聚落裡的南海觀音亭「借乩」,由觀音亭的童乩楊全福代替「老君」傳達旨意。民國五十七年(一九六八)在爐主吳三分家廣場由李煩(國仔)主持,以抓四人轎的方式,選取了頭社公廨現任的連姓童乩,並一直擔任至今。
頭社公廨目前男性神明代言人連姓「乩主」的身體健康情形並不理想,且年紀不小,因此遂產生了神明代言人之傳承問題。二○○○年十月十二日,頭社公廨蕭壟社「老君」指示管理委員會,因灣裡社太上老君認為機緣已成熟,想要為村民服務,必須選取一位神明代言人。頭社公廨令旗上雖有五位神明的稱謂,但目前只有一位神明代言人,自稱為蕭壟社「老君」,所以就由他代替灣裡社太上老君發言。希望能從二○○一年農曆一月一日起,後來改為從一月十五日元宵節開始,選取新任神明代言人。
一月十五日起村民在公廨設壇擺好香案,祭告天地並希望眾神明能共襄盛舉,讓選取「老君」之事能順利,晚上八時起,「三壇」鑼鼓聲響,主委率村民上香祭拜,希望上天(玉皇上帝)及眾神明、土地公等社稷神都能來幫忙選取「老君」(集眾神靈力較易成功),並安置內外三十六營兵將戍守。一切就緒,選取方式以抬四人手轎公開遴選,由在場委員先帶頭「抓手轎」,三壇在旁「催咒」(幫忙成事),敲鑼鼓最主要是「助聲勢」,眾人一心希望能完成此一神聖任務。抓手轎一般都是由村民自由參與,但蕭壟社「老君」特別指示了村中五位中年婦女,及一位年輕少婦必須參與(此年輕少婦後來被選為灣裡社神明代言人),所以頭社村第一次有女生抓四人手轎,也有其文化意涵。
經過村民共同努力,也歷經幾番波折,終於在農曆二月十日清晨,由蕭壟社「老君」掛上紅彩,正式選出謝女士為頭社公廨新任灣裡社「老君」。但新任「老君」仍顯得相當生澀,因而決定往後每月農曆初一、十五日繼續舉行「訓乩」儀式。農曆三月一日,舉行灣裡社太上老君正身「入神」儀式。為了慶祝農曆六月二十三日灣裡社太上老君的聖誕千秋,頭社也舉辦「夜祭」。儀式進程則和十月十五日傳統夜祭一樣,只是規模較小,成為另一個「頭社夜祭」。
神明代言人(「老君」)的選取儀式,不但是傳達神意最直接的通路,也是村民與神明間,最沒有距離的溝通方式。獲選為神明代言人已異於常人,當其起駕(神明附身)時,已是神而不是人。所以成神之道如果是自願擔任或經過神明暗示選取者,因為深信自己與超自然力量間確實存在某些關連,對他們而言,無論家庭生活或個人生理、心理方面,都經歷了一段千辛萬苦的不順與磨練,一而再的暗示與考驗,更讓他們深深相信神靈要他們去完成一些事情,因而會賣力宣揚主公(代言神明)的神威;也會供奉自己所代言的神明,目前頭社公廨的童乩家裡就供奉有蕭壟社太上老君神瓶,也就是所謂的「副尊」。
二○○一年頭社公廨以抬四人轎方式,公開選出了灣裡社太上老君的代言人,無意中也選出了新港社太上老君的代言人,讓村民喜出望外,尤其新選出的兩位都是女性,從男性「乩童」又回復到女性「尪姨」的傳統,在平埔文化復振運動如火如荼展開之際,更具意義;與其說各社群努力恢復所謂的平埔文化「傳統」,倒不如說是進行去「漢化」來的更具體。女性尪姨當然比男性乩童更具平埔文化特色,雖然還是以漢人民間信仰文化的抬四人轎方式產生,但尪姨畢竟較符合各界對平埔文化復振運動的期待,所以當正式選出灣裡社「老君」(尪姨)後,頭社公廨主委才會不禁脫口而出,以後就更「正統」了。
新港社老君的代言人,是無意中選出,原本只是好意來幫忙抬四人轎,在灣裡社老君代言人被選取當天,也一併被蕭壟社老君的童乩綁上紅綢布,獲選為新港社老君的神明代言人。因而新港社老君代言人雖是由神明選取,但卻未經歷一而再的暗示與考驗,本身也無意願,又因家人的反對,所以獲選第二天即到公廨上香向老君稟告其無意願,並把認證的紅綢布拿下,在公廨的金爐焚化,從此不再擔任新港社老君代言人。
最被大家寄以厚望的灣裡社老君代言人,從公開儀式選乩、開口、認證、入神、滿月、收旗、夜祭等一連串各種不同的儀式考驗中,成為灣裡社老君代言人,照理說雖不能馬上成為儀式專家,但成為正式神明代言人後,就算是「生童」,神明附身的起駕現象應該愈來愈明顯才對,事實卻完全相反;灣裡社老君代言人除了在選乩的過程,因鑼鼓節奏及三壇「催咒」,在村民「助聲勢」下曾經起駕外,後來都無法順利自然起駕。灣裡社老君代言人謝女士並不像新港社老君代言人本身無意願,且家人也樂觀其成,但她就是無法感受到超自然力量和她的關連,也沒有感受到神明對她的暗示與考驗,她也知道村民對她的期望,她也很認真的配合公廨需要她做到的每件事,甚至也經歷長時間的「訓乩」歷程。
「訓乩」在漢民間信仰文化「選乩」的過程,就是所謂的「閉關」,因為剛選出的生手(生童),是不可能一下子熟悉各種儀式,或具備很強的法力,所以必須由有經驗的童乩或法師協助幫忙,一般新乩童選出會關在大廟內,時間大都是四十九天,在此時間內,「本尊」神明會利用各種機會(據說都是利用夢境),指導代言人各種儀式、辦事等技巧。目前頭社公廨之「乩童」(尪姨)為男性,在其獲選為新任神明代人時,也經過此歷程。但此次頭社新選出之尪姨為女性,要「閉關」有其困難,且公廨並無廟門,安全上、生活上均有問題,所以才改為以初一、十五的晚上八時至十一時為訓乩時間,訓乩期間並未特別禁飲食,也未與外人隔絕,仍照平日生活方式,所以缺少了一般訓乩的「神聖化」。
訓乩儀式的「神聖化」,先不說它的實質成效,至少在象徵意義上有很大的作用,新的神明代言人經過此儀式的暗示與冥想,會自覺身份及身體上都有了明顯不同,對信徒來說,經過訓乩儀式的學習(神明指導)的過程,新代言人宛若得到神明發給的畢業證書,村民可以放心,容易獲得認同。但頭社新選出的灣裡社老君代言人既無法感受到超自然力量間和她的關連,又沒有感受到神明對她的暗示與考驗,當然很難順利起駕;在訓乩儀式中並未禁食(可少許素食)淨身,也未閉關經過神明教化(聖化),所以也無法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已是「非凡之軀」,可以人、神共用。因而雖然經過長時間的訓乩儀式,頭社公廨新選出的神明代言人仍是「人」,而無法進入恍惚狀態成為一位為民服務的「神」。
本文節錄《童乩、尪姨、四人轎——頭社太祖信仰文化的變遷》一文
http://tw.news.yahoo.com/051217/46/2nh0j.html
《2005年建構西拉雅》專輯(下)
太祖與神明的交換
⊙葉春榮
在過去三、四百年來,平埔跟漢人的接觸,造成平埔的逐漸漢化。前面提到,在十七世紀荷蘭人到臺灣時,西拉雅人已經開始學漢人的拜拜,到了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平埔可以說已經完全漢化。
先就宗教層面而言,平埔採用漢人三合院式的房屋形式之後,也學漢人在大廳裡放置供桌,在供桌上安置祖先牌位,供桌後面的牆上則掛上神明畫像。對於基督徒來說,大廳裡也是一樣的擺設,只是沒有祖先牌位,把神明掛像換成十戒而已。
平埔族賣地,出於太祖的報復
因為平埔已經漢化,我們現在不知道他們的宇宙觀,因此我們無法說是因為他們跟漢人的宇宙觀相近,因此他們可以接受漢人宗教。但是從太祖的表現看來,太祖的性質的確跟漢人神明非常接近,祂們可以作祟、附身於人、要求供奉、擁有強大的兵馬(對漢人民間宗教的研究,認為漢人神明,甚至是高神格的神明,都同時具有慈善與暴力的兩面。神明作為保護神的同時,也依賴強大的兵力,建立一套依賴恐嚇與兵力威脅的鬼的秩序),使人作為傳達祂們旨意的代言人,這些都是民間信仰與阿立祖信仰共同的特質,其中最基本的特質應該是神明附身(possessionbyspirits),而神明附身是薩滿式宗教的特色之一。
根據筆者的田野資料,被供奉在家裡以及田裡的太祖,乃是出自太祖自己的要求。太祖要求被供奉典型的過程是:漢人向某位平埔購買土地之後,過了不久,漢人可能發現他家的豬(或其他家畜)生病不吃東西,無法可想之下只好去問神明,神明就指示說,住在這塊地上的太祖要求地主奉祀,地主只好在田的一角蓋一間小祠給太祖居住,然後在年節時還得按時祭拜。
此外,根據當地人的說法,平埔之所以會把地賣掉,而且賣給漢人,乃是出於太祖的報復。平埔因為改信基督教,不再祭拜太祖所以造成太祖流落田間沒人祭拜。太祖乃想辦法造成原來的地主賣地,而且造成漢人前來買地,因為漢人買地之後一定會根據漢人的習俗祭拜。
太祖、神明交換與階序
在傳統的三合院裡,供奉太祖最通常的位置是在正廳往外看左邊那面牆的中柱下。但這只是較通常的位置,事實上正廳任何一面牆的牆角下都可能。有人甚至把太祖放在房間裡(房門後,甚至床底下)或另外在屋子旁邊搭蓋一簡陋的棚子,稱為yab-a,把阿立祖放在yab-a裡(劉茂源一九四七,提到當阿立祖隨女兒出嫁時,她的婆家不會讓媳婦帶來的阿立祖放在客廳裡,甚至也不可以放在屋內任何地方,因此就在屋子旁邊搭蓋一簡陋的棚子,稱為yab-a,把阿立祖放在yab-a裡。至於說放在地上,筆者認為那是因為傳統的平埔家裡並沒有家具,因此只能把太祖放在地上。)。因為漢人的神明被供奉於供桌之上,而太祖總是被放在正廳地上或其他門後、床下或yab-a,因此在葫蘆地方,太祖的地位被認為在漢人的神明之下。
就平埔人家而言,大廳裡懸掛漢人的神明畫像,就表示接受漢人神明為家裡的保護神。葫蘆的漢人家裡,家家戶戶都有神明畫像掛在大廳正當中的牆上,對漢人來說,這些畫像上的神明就是保護家裡的神。在當地人的觀念裡,家裡的神明畫像就跟廟宇裡的神明雕塑一樣,都代表真正的神;家裡大廳裡要是沒有神明(畫像),祖先就不敢住在那裡。因此,當平埔人家的大廳裡掛著漢人的神明畫像,就表示接受漢人神明為家裡的保護神,保護家裡的祖先、家人、以及太祖。
另外,由廟宇的祭拜儀式也可以看出漢人神明與太祖之間的差異。前面提到的楊家太祖,二○○○年新建廟宇完成時舉行隆重的殺豬祭拜儀式。晚上十一點開始先以全豬祭拜天公,一直到半夜兩點,才以同樣的豬祭拜太祖。先祭拜天公表示尊重祂是漢人民間信仰裡天地之間最高的神明,所以雖然是在太祖祠裡舉行的儀式,還是要先祭拜天公。
而且,當漢人的神像掛在大廳的正當中時,太祖還是只能放在地上、門後、床下、甚至yab-a裡,不能跟神明、祖先或其他私佛仔一樣放在供桌上。被供奉在漢人廟宇裡的太祖也一樣,太祖從來只能被供奉在旁邊,不能被放在中間。供奉地點的高/低、中間∮旁邊,反應出神明地位的高低,也反應出長期以來漢人跟平埔之間地位的不平等關係。
平埔人對神的觀念,是融合不是改信
就表面上來看,平埔接受漢人神明,漢人接受平埔太祖,好像是公平的交換,實際上交換的背後牽涉到不平等的階序關係,而這不平等的階序關係正好反應出漢人跟平埔之間不平等的族群關係。
過去一、兩百年來漢人與平埔相處的過程裡,漢人一直瞧不起平埔,蔑稱他們為「番仔」。雖然在生活上雙方不曾發生過什麼衝突,但漢人總是瞧不起平埔,尤其是不願跟他們論及婚嫁。這種現象一直到一九七○年代之後才逐漸改善。
漢人瞧不起平埔的現象也反應在對平埔的神的觀念裡。當地的漢人蔑稱太祖為番仔佛、壁腳仔,他們認為太祖非常凶悍,舉止行為就跟流氓一樣,因此把太祖形容為流氓神。一般人不喜歡招惹太祖,一提到太祖總是敬而遠之。因此,我們可以說漢人雖然接受太祖,其實就像漢人之跟平埔相處一樣,反應出族群間不平等的歧視。
筆者認為以太祖、漢人神明、基督教之間的關係,說明在人類學的宗教改信研究裡,太過偏重改信基督教的研究,而忽略了其他非基督教之間的宗教變遷。就漢人神明與平埔太祖之間的交換而言,應該稱為融合(syncreticism),而不是改信。
神明位階高下,歧視的族群關係
此外,筆者認為以往宗教改信的研究,忽略了神的主導性。由本文的例子可以看出來,太祖主動要求回家、被供奉在田裡、不願與漢人神明同住,在在都顯示神的主導性,不像以往改信的研究,往往都是神職人員努力傳教的結果。其中以台南山區的一個村落的例子討論漢人與西拉雅平埔之間神明的交換。筆者認為這種交換正反應出漢人與平埔之間不平等的族群關係。
西拉雅平埔原先居住在台南濱海地區,大約在兩百多年前先來到葫蘆地方。大約在半世紀之後,漢人也接著移民到這地方。平埔族在一八六○年代之後開始接觸、改信基督教,大部分的平埔人家因此拋棄家裡原先供奉的神(也就是阿立祖或太祖),改信基督教。後來,這些改信基督教的平埔人家逐漸把土地賣給漢人,被拋棄在這些田地上的太祖也開始要求漢人地主祭拜。根據當地漢人的講法,他們之所以供奉太祖是因為太祖的要求,他們無法拒絕,否則家裡會發生不幸。然而當地人又普遍認為,平埔之所以會把土地賣給漢人,其實是因為太祖的報復,報復原來的平埔地主把祂拋棄在田裡。
持續奉祀太祖的平埔人家,同時也接受漢人神明,而且把漢人神明供奉在正聽裡供桌上的正中央位置,但是太祖則被安置在地上、門後、甚至床下。由這些供奉位置的差別看來,可以看出來漢人神明的位階高於太祖。此外,在太祖廟的供豬儀式裡,我們看到先把豬供奉給天公,再祭拜太祖,表示天公的位階高於太祖。筆者認為神明位階高下的差別,事實上是長期以來漢人、平埔之間不平等的族群關係的投射。漢人長久以來對平埔的歧視,不願意跟平埔通婚,甚至對平埔的太祖也蔑稱為「番仔佛」,正反應漢人與平埔之間歧視的族群關係。
本文節刊自〈太祖與神明的交換〉一文。
http://news.yam.com/tdn/politics/200512/20051218892265.html
公告
此網站內容有版主有興趣之新聞蒐集
- Dec 21 Wed 2005 13:02
>>>>>[《2005年建構西拉雅》專輯].*。*.*
close
何謂西拉雅?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