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只打了名字,對於他的作為,有人寫"林爽文之亂"、"林爽文之役"或是"林爽文大革命",站在不同人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說法。
文章裡有義民、林爽文和會黨,但義民、亂民的分野在哪,值得大家深思。
照樣為一大長篇,有興趣的朋友再點進去看吧。林爽文簡歷
(?—1788年),福建漳州平和人。
1733年其父來台,定居彰化縣大里杙莊(今彰化縣大里市)。
1784年加入天地會(註一),之後成為彰化天地會首領。
1786年11月27日(此指陰曆,陽曆1787年1月16日)因台灣知府孫景燧取締天地會,林爽文率軍反抗,1月18日(陰曆11月29日)攻下彰化,進駐彰化縣署,自稱「盟主大元帥」。
1月20日(陰曆12月1日)北路的王作、李同也率眾響應,殺淡水同知。又向北攻下新竹竹塹城。建號「順天」,往南攻打諸羅等地,1月25日(陰曆12月6日)陷諸羅。鳳山天地會領袖莊大田亦集眾起兵響應,至2月全台除台灣府外均陷落。
台灣天地會與事件起源
滿清政府將台灣以統治敵境的心態來處理,所以自然而然以虐政和苛稅加於台灣本地人的身上。因此,台灣本地人也不得不成立組成各種的「會」,藉以保護自己。這些台灣本地人的「會」,有的是由幾個村莊結成一種互保互衛的攻守同盟組織較大,同時也有由個人組成或由幾宗族結合而成的神明會、爐主會等較小的組織。但是組織最健全、規模最大的就是「天地會」。這種會是鄭成功、陳永華所創立的洪門天地會所延續下來的,也就是百年前就有的抗清組織。滿清對任何有組織的結黨是絕對禁止的,所以天地會是以地下組織的方式組成抗拒貪婪成性的大小滿清官員。
天地會的盟友遍佈全台灣。這個組織到了二十世紀初,也就是距鄭成功死後二百五十年,中華民國的創立者孫文就是運用天地會,對滿清革命而獲得成功的。在滿清統治台灣213年間的虐政與苛稅之下,台灣本地人社會中普遍存有「天地會」的組織,並且各設據點,盟友眾多。
林爽文之父林勤,在中國生活困苦,於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攜家眷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定居在彰化縣大里杙莊,藍興堡(台中縣阿罩霧.今之霧峰),大里杙莊近高山地區。來台之後以耕田、趕車為業,努力生產,於是就有了積蓄。林爽文也曾任彰化縣捕,人緣佳結識各路英雄。當時,台灣經過勤墾經營和水利農業改革,人口增多,糧食豐富。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林爽文成為台灣天地會的北路領袖。
1786至1788(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台灣爆發滿清據台時期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農民革命起義事件,滿清多次由中國派遣軍隊來台,不能平息革命,最後集合全中國各省最精銳的部隊,傾全國之力來台。乾隆皇帝為此項軍事戰勝利,定位在其一生中的「十全武功」之一,為此自稱為「十全老人」,可見滿清為台灣民間的革命起義讓居在北京的政府傷透腦筋。 大革命義軍的領袖就是彰化縣大里杙莊的林爽文,他成為天地會盟主後發動革命,鳳山縣的天地會南路盟主莊大田也起來革命,南北相互相呼應,其聲勢極為浩大。
滿清據台時期因視台灣為異域、為敵境,其所派來的官吏個個貪得無厭無,政府腐敗,貪官橫行。當時台灣府是的官員有如下的形容:「貪婪之吏,以宦為賈,舞弄文墨,剝民脂膏,三年報罷,滿載而歸」
既然官員以剝削台灣人民為業,以獲得金錢為榮,所以台灣知府孫景燧任意虧缺國庫,以公肥私。總兵柴大紀任職兩年,貪污所獲達,"金銀五、六萬兩"。
全體的台灣本地人眼見如此貪官,廣大人民自然而然對據台的滿清王朝的懷恨在心。自然自求多福,趨向天地會,其組織在台灣迅速擴大,入會人數不斷增加。許多困苦及不滿現實的民眾紛紛入會。天地會原本是延平郡王鄭成功所創,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從台灣散佈到中國長江以南,以致全國。
在彰化之劉升、陳泮、王勳(王芬)、諸羅之楊光勳、黃鍾、張烈、淡水之王作、林小文,遠至鳳山,多人加入天地會,立盟約,有事相救援。這一群勇敢的台灣人聚集達萬人之多。當然滿清政府是一如往常,只顧括錢其他事不關已是不用知道的。 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有一位嚴撰(嚴煙)自福建平和來台灣,也來傳佈天地會教義,倡導「反清復明」,林爽文禮遇侍之。
1786年(五十一年)秋七月,台灣道李永福、知府孫景燧得知天地會的活動暴光,就密命所屬兵營前往緝捕。 石榴班汛把總陳和將天地會的黃鍾拘捕,並押解到諸羅。
同時天地會的楊光勳與其弟弟楊媽世不和,楊媽世自行設立「雷光會」,組織結黨以對抗。 攝縣事董啟埏原本應捉拿有組織的楊媽世及楊光勳。是滿清官吏卻逮捕楊光勳的父親楊文麟。威脅楊文麟交出其子楊光勳。此時滿清軍把總陳和又拘捕天地會的張烈。是夜滿清把總陳和將兩要犯夜宿於斗六 門,天地會認為機不可失將滿清把總陳和殺死,劫走天地會黨員。 總兵柴大紀接報自已的軍士被殺,要犯被劫,就與台灣道李永福等人整兵齊赴諸羅,認為諸羅全都是反清天地會人士,並放縱兵士當街隨便拘捕數十人以充數。
此時天地會為了掩飾,將革命黨人所組成的「天地會」改為「添弟會」以矯飾。並以楊光勳、楊媽世兄弟不睦為理由,歸罪於楊文麟一家,一如以往滿清官員士兵找到了對象就將楊文麟的財產全部洗劫一空。 此事從中國內地派來的按察使李永祺來臺勘審,也以歸罪於楊文麟一家定案而上奏。定獄。
在滿清政府下令解散天地會,到處搜捕該會會員,並借此機會,有理由向民間公然燒殺搶奪,中飽私囊,並也濫殺無辜。此時諸羅已成人間地獄。 天地會黨人林泮、林領等人不得不從諸羅(嘉義)移居至大里(台中縣)。十一月初旬,柴大紀北巡,至彰化。滿清理番同知長庚請柴大紀派兵駐守彰化,但是柴大紀不允而歸,知府孫景燧得知以捕捉天地會員有利可圖,於是派兵進駐彰化,命知縣俞峻和游擊耿肚文進駐大墩(今台中市)。大墩離大里杙僅七里,地約今日之台中市,當時清廷由知縣俞峻、副將赫生額、游擊耿世文等率兵三百進討駐此。先放火燒幾個村莊來恐嚇、威脅本地人無辜婦孺,號泣於道。各地盟友接到警報,紛紛趕到大里杙,企圖籌謀反抗。
11月25日,彰化知縣.俞峻,北路副將.赫生額,游擊.耿世文等滿清政府官員,見楊文麟之財產可以明目張膽洗劫,所以就發動捉捕天地會黨人,並率兵駐營大墩(大里杙之鄰村,今之台中市),肆意捕獲無辜百姓,並放火焚燒民房。因為這樣的貪官橫行,林爽文眼見盟友及一般居民的憤怒到極點,又天地會是以除貪抗清為目標。終在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11月27日夜被迫率眾起來抗暴,即時攻入大墩,盡殺此地的文武官員。11月29日旋攻陷彰化縣城,殺知府.孫景燧、理番同知長庚、攝縣事劉亭基、都司王宗武、署典史馮啟宗。及文武官員數十人,知縣俞峻,游擊耿世文等亦被殺之。竹塹的王作、王勳(王芬)即響應彰化方面的起義,率眾襲擊清軍,革命義民軍於12月1日攻佔竹塹街。殺竹塹巡檢張芝馨。起兵僅五日就擴及至竹塹街,可見滿清在台的官員從南至北受到全台灣人的唾棄,林爽文登高一呼,全台響應,在此又可証明滿清一貫統治台灣的方法就如前述的以敵境、敵民的方式治台。
抗清初期
十二月,林爽文在彰化城內,被擁為「盟主」,改元「順天」,創建台灣農民革命政權的獨立王國。以駐竹塹的王作為征北大元帥,王勳(王芬) 為平海大將軍,劉懷清為知縣,劉士賢為北路海防同知。林爽文的台灣革命義軍發兵攻諸羅,十二月六日再攻破諸羅縣,殺攝縣事.董啟蜒,原署縣事.唐鎰,其他典史鍾燕超、左營游擊李中揚及台灣道幕友沈謙、沈七等貪官全部正法。 諸羅為台南府治的門戶,諸羅破則台南府治垂手可得。而是時各處響應,斗六門、南投、貓霧俱破,殺縣丞周大綸、陳聖傳、巡檢渠永湜。
林爽文派偏師王作為征北大元帥,經略當時未全開發的廣大淡水廳(今新竹以北)地帶。攻占淡水,滿清護淡水同知程峻自殺。平日欺壓百姓,當場臨危無法守城,在十二月十三日敗死在義民之手。
消息傳至南投.斗六各地人民也立刻加入反清行列。如此僅數日全台,除了台南府城及鹿港外,盡歸革命民軍之手。當時滿清的分化工作使鹿港的泉州系漢人,與大里的漳州系漢人不合有族群械鬥,對林爽文的起義竟然視為械鬥的延伸,失去了台灣人的立場,甘願繼續成為滿清的奴隸。
林爽文的革命義軍雖是農民子弟軍,沒有正規的軍事訓練與組織,但是以同是本地人的心境,所到之處,與地方百姓和睦相處,不像滿清軍隊藉機搶奪民間財物。林爽文並反復發布告示:
一. 反清是為剿除貪官污吏。凡貪官污吏,皆依法處死,沒收財產以供軍需和濟貧。
二. 對革命軍嚴令不許"妄殺一人,混取一物",犯者"按法究治,決不姑寬"。
三. 消除滿清的分化,申明無論閩粵民番,一視同仁,共同完成革命。
未幾而鳳山莊大田起義,莊大田為首在南部是天地會的首領,他也不甘人後立即有數千人參加反清。莊大田也平和縣人,於一七四二年(乾隆七年)渡台,種田為業。一七八七年(乾隆五十二年)正月,莊大田率南路起義軍攻打鳳山縣城。一如其他滿清軍南路營參將胡圖里只聽到義軍攻來,並不守城也不照顧同袍,立刻逃亡。鳳山縣滿清千總丁得秋、把總許得升等戰死。莊大田攻佔了鳳山後,捕獲知縣湯大紳於是公開在鳳山縣群眾之前,列數貪贓枉法之事後就地正法,全民歡呼。接著,南、北兩路義軍乘勝進兵台灣府城(今台南市)。這時的南北義軍,"號稱十萬",控制著除府城和鹿耳門外的西部廣大地區。
林爽文自率兵征伐,旬日之間,連破諸羅(嘉義)、斗六門、南投、貓霧梀等城鎮,席捲彰化、諸羅等大片地區,直迫台南府城。十二月十三日,莊大田起兵響應,破鳳山城,南北二軍,合圍府城。滿清方面的海防同知楊廷理兼府事,召募在台南府城的本地人,這群受分化後並以為「義勇」為名,替滿清政權修城柵。楊廷理並遣人員渡海向中國滿清告急。
滿清總兵柴大紀懼戰於鹽埕橋,以公文要游擊蔡攀龍率澎湖兵七百,駐桶盤棧;而林爽文之軍已據大穆降,距城二十里,循山行,可達南路。滿清楊廷理與守備王天植伐之。千總沈瑞先行,戰林爽文於大灣而死。楊廷理、王天植受圍危急,但棄城突圍而出。林爽文之軍隨後逐之,並且立即遂圍府治。當時清兵疲怠,全靠各城親滿清義民助陣,可惜府城竟不能入。
起義軍的迅猛發展,引起滿清政權的驚恐,立即在中國內地調派最強悍的兵將前往台灣鎮壓。福建總督常青聞台灣人民全面起義,急調水陸二支大軍赴泉州,常青為林爽文革命起義後由中國主導滿清政府征台的指揮領導者。在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正月,派出水師提督黃仕簡率金門、銅山之兵二千由台南地區的鹿耳門登陸台灣,陸路提督任承恩統提標長福、興化之兵二千至台灣中部的鹿港登陸,共計四千名福建兵馳援台灣清軍。
其他中國福建的海壇鎮總兵郝壯猷、副將徐鼎士也派兵來台。滿清水師提督黃仕簡命柴大紀取諸羅。而海壇總邱郝壯猷南出二十里即遭受阻止;頓兵五十日,不敢與革命軍接觸,最後到達鳳山時,才發現鳳山城已無革命軍守,所以招民復業,革命黨人也乘機混入鳳山城,當然滿清官員是根本不知道的。
三月初十日,林爽文的革命軍再攻入鳳山,鳳山光復。據守在鳳山的滿清福寧游擊延山、安平游擊鄭嵩、同知王雋均死,郝壯猷逃至台南府。任承恩逃至鹿港,距大里杙不遠,亦不敢進。滿清第一波派來台灣的勇將戰敗了。黃仕簡、任承恩被"革職拿問"。
林爽文之起義時,在滿清對台的族群分化下,剛發生漳、泉人械鬥後,鹿港為泉州人聚集的都市,而林爽文卻是漳州人,滿清知此關連,急忙加以分化,泉州人一時不察,墜入滿清分化的殼中,所以對林爽文的為台灣人起義大事視為漳泉的族群械鬥。滿清兩提督,見再度分化台灣人成功而驅策泉州人。清廷為挽回軍事危局,乾隆皇帝親自下詔任命以常青為將軍前往台灣督師,李侍堯為閩浙總督。再度調集清軍,這是第二波從中國所調派的大軍,此次由廣東出兵四千、浙江出兵三千、駐防滿兵千人,以江南提督藍元枚赴軍,與福州將軍恆瑞均為參贊。誅郝壯猷,逮任承恩,以柴大紀代之(柴大紀本身也是個貪官)。
江南提督藍元枚至台督師,沒多久即死於鹿港,主帥未戰即死。於是閩浙總督常青親自肩負起主帥大任,披掛上陣來台,統兵萬人,一時清軍軍勢頗振。
二十四日,革命軍莊大田再來攻台南府治,滿清軍防禦不敵,退守中洲。次日,革命軍的陳靈光、謝檜掠東郊,逼草店尾;許尚、陳聘亦攻小北門,屯柴頭港:皆大田之黨也。林爽文之弟林永率所部千人至大目降(新化)。與莊大田會師。二十七日,自擊桶盤棧,以莊錫舍攻小南,謝檜攻大東,林永攻大北,許尚攻小北,四路合圍,號稱十萬。
常青將部隊分派任務,以游擊邱維揚、守備黃象新守柴頭港,守備曾紹龍守草店尾,守備王天植守小東,都司羅光照守小南,參將宋鼎守大北,參將左淵守小北,行文給蔡攀龍固守桶盤棧,而常青自佩弓矢至大東門督戰,受到分化後親滿清之義民萬人出城助滿清。自黎明至於日中,戰況極為劇烈。清軍敗退。莊大田引軍向東進軍,但在桶盤棧之蔡攀龍暗地尾隨莊大田之軍,被識破,中伏,清軍傷亡大半,蔡攀龍不能逃脫,坐騎亦受傷。常青在城上看到了,令參將特克什布馳救出攀龍,但滿清的把總余典、王澤高俱戰死,兵丁沒者百數十人。而莊大田之部將謝檜等又進迫小東門之下,縱火焚城上的觀敵樓,清將王天植將火撲滅。親滿清之義民饑不得食,退入城。城中人亦無糧,大家競爭走海口。
1787年(乾隆五二年)五月十二日,常青下命清軍開始總反攻,但各路清軍的戰況皆不利。諸羅被革命義民軍圍困日久,城中乏糧,幾乎瀕於危急。常青看林爽文及革命義民軍聲勢猶大,所以不敢出城作戰,而不得不厚起臉皮向清廷中央政府請求全國最精銳的援軍六萬人來台。這是第三波由中國派遣全國最精銳的部隊來台。
6月24日,清軍以魏大斌率兵千五百援諸羅,至鹿仔草而敗。又以參將特克什布、游擊藍玉田、副將蔡攀龍等三次往援諸羅,皆被抗清義民軍所截斷,損兵大半,才得入城。諸羅卻被圍愈密,無可得食,掘樹根、煮豆粕以充饑。
常青所部在府城、諸羅同義軍交戰,還是不能挽救敗局,最后縮守府城,對革命軍毫無辦法。滿清皇帝下詔解常青、及恆瑞之職。不得以之下重新任命,以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福康安領侍衛內大臣參贊海蘭察代之。並飭柴大紀捍民出城,再圖進取。
八月,廣東副都督傅清額、江寧將軍永慶各以援軍至。常青仍頓兵府城,恆瑞及總兵普吉保兩路援兵各五、六千,亦不敢進,反張皇事勢。詔解常青、恆瑞之任,以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福康安領侍衛內大臣參贊海蘭察代之,這是滿清政府三度更換主帥。並下令柴大紀領軍民出城抗敵。但是柴大紀又是不服從命令。對諸羅受到分化的台灣本地人,幫滿清政府抵抗林爽文的革命軍,乾隆皇帝下旨嘉獎,改諸羅為嘉義。這就是嘉義地名的由來。
抗清後期
十月,再次調集全中國最精銳的軍隊來台灣作戰,更改主將為陝甘總督福康安並給予平台大將軍的封號,十月二十九日,統侍衛巴圖魯一百二十餘員,湘軍 (湖南兵)二千,黔兵(貴州兵)二千,粵西軍(廣西兵)三千,川軍 (四川屯練兵)二千,共有九千大兵,乘戰船數百艘,於十月二十九日登陸鹿港。鎮壓台灣人的革命運動。
林爽文聞報,派遣部隊抵抗清援軍。十一月初四日,林爽文軍與福安康軍大戰於八卦山。索倫佐領阿木勒塔先登,林爽文軍敗走,林爽文的第一重鎮彰化又失陷。福康安南下,遇戰於崙仔頂。海蘭察率侍衛巴圖魯分兵為五,以義民千餘為左右翼;再戰於牛稠山。初六日,滿清援軍入嘉義城。初七日,福康安至。初九日,林爽文再率眾數萬,再攻嘉義西北隅,海蘭察出戰,彼此死傷甚多。林爽文退守斗六門。福康安命海蘭察、普爾普、鄂輝等自十四甲而北,自與恆瑞策其後,大戰於興化店。護軍統領舒亮亦受策自鹿港而進,伐中寮,破大肚溪而南,以通海口之路。十八日,攻斗六門。林爽文據壘守,決水以阻。別屯所部於大埔林及中林大埔尾,復東屯菴古坑以為援。福康安分軍進。在隘口地方林爽文設下竹釘,防止追兵。林爽文再回到大里杙,築土城高壘,列巨砲內設木柵兩層沿溪置卡,以拒清軍。
11月24日,福康安至丁臺莊。林爽文乘夜攻,列炬如白晝。雙方射出萬發弓箭,互有死傷。二十五日,康安分諸將,自西南、西北兩路進,併力搏戰。林爽文不敵,帶妻、子等走集集。清軍入莊,四處亂殺,屠殺林素、林成、林快、江近、許三江、劉懷清二百餘人,獲大小百六十餘尊器械糧食無算。
十二月初五日,清軍至集集。林爽文築壘溪磡,斷木塞道,列營山上。福康安遣普爾普繞山行,海蘭察亦率侍衛涉溪進,四川練兵攀援而上。這是台灣中部高山地形,清將海蘭察率侍衛巴圖魯分兵為五,侍衛是滿清最精銳的特種部隊,特別由四川的山地(二千公尺以上的高原)調集而來,大都為藏人,又稱之為「四川屯番」,此部隊是福康安、海蘭察渡台最精銳的勁旅。 滿清請出這支特種部隊也需供應給特殊的糧食,如牛隻與麥餅,因平時口食以牛羊肉麥為生,不慣米食,台灣四面環海所產的海鮮為此巴圖魯兵所不習慣。這次滿清備有習於高山的四川屯番,此番有能力高山作戰。又以義民千餘為左右翼;再戰於牛稠山;林爽文敗。次日,福康安至。
林爽文走小半天,匿將妻子等藏於番社。社丁杜敷縛其父林勸、弟林壘、母曾氏、妻黃氏以獻。清軍復逐之,林爽文竄埔裏社山中。福康安分汛諸軍,檄歸化土番入山搜索。
當此之時,清廷已在台灣派調十多萬軍隊。而林爽文及莊大田部雖號稱數萬,實在僅一、二萬人,實力不足以抗拒當時最精銳的大將重兵,且轉戰經年,糧援皆絕。
1788弗(乾隆五十三年)春正月初四日,福康安統師而南,駐灣裹溪。南路的莊大田得知大勢已去,於是放棄鳳山,走入琅喬據尖山之險而繼續抗戰。二十四日得不幸鳳山亦失守。莊大田走琅喬。地極險,乃駐軍柴城。
二月初五日,福康安以侍衛烏什哈達(四川番屯)自海進,海蘭察、鄂輝自山行,而自統師至風港,越菁穿林,深入三十里。莊大田悉眾以拒。三軍會攻,自辰至午,這群勇敢的台灣人在全中國最精銳的武力攻擊下,不屈而陣亡有二千餘人,遂被擒,及弟大、母黃氏等四十餘人。莊大田至郡,病亟,磔之。而林爽文、嚴撰、劉升等皆檻致北京,餘斬於市。二月十七日,福康安至郡,海蘭察、普爾普班師歸。
滿清對其官員將領善後處理是,將大將柴大紀、黃仕簡、任承恩處死,其他如李永祺、李永福被議。改派蔡攀龍為水師提督,梁朝桂為陸路提督,普吉保為台灣鎮總兵,知府楊廷理署台灣兵備道,徐夢麟署知府。命福州將軍魁倫渡臺,協辦善後事宜。
北路的王作已在一七八七年年底,為滿清淡水同知幕僚壽同春所誘殺。竹塹亦被清軍攻佔。清軍進入大里,殺害義民和無辜百姓二百餘人,放火燒村,大里成一片廢墟。林爽文率部敗走集集,再逃至小半天。清軍繞山抄擊,搜山而俘林爽文。
林爽文於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初十從容就義,時年僅三十二歲。林爽文起義,前後經歷一年零三個月,參加人數達數十萬,它不僅是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而且是清代歷史上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參加起義者,將矛頭直指封建官府。
義民與會黨
林爽文之役,是以天地會為基本力量的群眾運動,台灣義民與林爽文之役的關係,實際上就是義民與會黨的關係,含有分類意識。所謂會黨,其實是由民間異姓結拜團體發展而來的多元性秘密組織。俗話常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註二) 可是在下層社會裡,《水滸傳》和《三國志通俗演義》卻是老少耳熟能詳的兩部章回小說。異姓結拜風氣的盛行,主要就是受到這兩部小說的影響,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及梁山泊英雄一百零八人聚義,在性質上都是一種異姓兄弟的金蘭結義。他們模擬家庭宗族的血緣關係,彼此以兄弟相稱,藉盟誓來約束成員,強調義氣千秋,以維持橫向的平行關係,並發揚四海皆兄弟的精神。
閩粵內地,地狹人稠,生計維艱,明末清初以來,閩粵先民,紛紛渡台,披荊斬棘,墾殖荒陬。使台灣逐漸形成一個移墾社會。他們移殖台灣後,缺乏以血緣作為聚落組成的基本條件,通常是同一條船渡海來台的同鄉聚居一處,採取祖籍居地的關係,共同組成地緣村落,而逐漸形成閩南泉州庄、漳州庄及粵東客家庄,以地緣為分界。地緣村落的優點是出外同鄉容易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其缺點是地域觀念十分濃厚,各分氣類,不同移墾人群。各有畛域。移民來台,先後不同,人口多寡:頗有懸殊,彼此之間,常有互相凌壓的現象,以大吃小,呈現尖銳的對立。因社會組織不健全,治安欠佳,公權力薄弱,自力救濟就成為普遍的社會調適方式,分類械鬥、結盟拜會,就是台灣早期移墾社會中常見的各種自力救濟行為。
天地會可以說是社會的原生團體,林爽文起事以後的義民組織,則是受天地會刺激而產生的應生團體,都具有濃厚的分類意識,義民對天地會形成強有力的反制作用。天地會是以漳州籍移民為基本成員,他們接受天地會盟誓規章的約束,排斥朝廷的法律,對社會產生嚴重的侵蝕作用,具有顯著的暴力傾向。天地會起事以後,父母會、小刀會、添弟會、雷公會的逸犯,都接受天地會的領導,廣義的天地會,包括父母會、小刀會、添弟會、雷公會等會黨。天地會聲勢壯大,過度膨脹,到處裹脅焚搶,泉州庄、廣東客家庄多遭破壞。為了保境安民,發揮地緣村落守望相助的精神,泉州庄、客家庄男丁多充當義民,以抗拒天地會的入境騷擾。地方大更深信多增一千義民,即減少一千會黨,所以廣招義民。福建漳州地區,結盟拜會,蔚為風氣。漳州籍移民來台以後,即以會黨為依附團體,而泉州庄、客家庄移民,則以義民組織為依附團體,他們不接受天地會的領導,義民與會黨勢不兩立,對天地會產生了強大的反制力量,是天地會的致命剋星,義民與官兵形成了聯合陣線。清廷善於利用這一股強大的矛盾力量,嘉獎義民,屢飭地方官查明優賞,如係務農經商生理者,即酌免交納賦稅。若係首先倡義紳衿,未有頂戴者,即開列名單,奏明酌予職銜,以示優異。乾隆皇帝以客家庄、泉州庄移民急公嚮義,特頒御書「褒忠」匾額,令大學士福康安遵照鉤摹,遍行頒賜,以旌義勇。
林爽文之役,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二月止,前後歷時一年又四個月。在清軍平定林爽文變亂期間,義民確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義民作戰時,每隊各製一旗,以示進退。義民雖然未經訓練,但用以防守地方,則頗為奮勇可恃,十分得力。林爽文起事之初,南北兩路會黨如響斯應,聲勢既盛,在台戍兵,固然缺乏作戰能力,其防守城池,亦未得力,所以不得不廣招義民,藉助於地方上的自衛力量,以保衛桑梓。何有志是天地會的右都督,他被捕後供稱:「官兵沿途追殺,直趕到淡水山內老衢崎地方,四面圍住,被官兵、義民及淡防廳差役將我拏來。」由於義民充分發揮正面的社會功能,而使台灣秩序不至於完全失控。
當原生團體的勢力過度自我膨脹時,其應生團體亦趨於活躍,並得到官方的獎勵。林爽文起事以後,由於會黨勢力迅速擴大,對泉州庄、客家庄進行破壞,焚殺劫掠,而遭到義民的強烈反制,經官兵與義民的合力進剿,終於使林爽文等人走上最後失敗的悲劇下場,義民對台灣的社會控制,產生了正面的意義,對平定社會動亂,確實有不世之功。但當原生團體被消滅時,其應生團體即隨之衰歇。天地會起事失敗以後,義民隨即遭受官方的壓抑和裁撤,所有的自備刀矛,俱令義民逐件繳銷,發交地方官改鑄農器,散給農民耕種,嚴禁私造器械。除菜刀、農具外,倘若義民私藏弓箭、腰刀、撻刀、半截刀、鏢鎗、長矛之類,即行從重治罪。泉、漳分類械鬥時,多用旗幟號召。天地會起事以後,地方紳衿等招募義民,亦豎旗號召,清軍平定台灣南北兩路後,大學士福康安即奏請禁止義民私造旗幟,若有私造旗幟者,即造私造軍器例一體治罪。天地會徹底失敗後,原生團體既已衰歇,其應生團體已無存在的必要,基於社會整體利益的考量,解散義民,就成為清廷的重要落後措施。從清廷解散義民的過程加以觀察,可以看出清廷對台灣的社會控制,主要是在防範地方勢力的過度膨脹,或地方主義的興起。然而由於義民對保境安民、維護社會治安作出了重大貢獻,其義舉受到官方與百姓的肯定,壯烈成仁的義民,可以安息於義民塚,義民的忠魂,在神壇上也有一席之地,褒忠亭或義民廟廣受民眾禮拜,義民爺已形成一種民間信仰,因此,清朝官方雖然防範義民,但是,對義民廟的修建及義民爺的崇拜,卻採取寬容的態度。
義民廟
義民為了保境安民,協助官兵平亂,奮不顧身,慷慨赴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其中新竹新埔枋寮山長眠的義民塚,主要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二月間天地會征北大將軍王作等攻陷竹墊城前後陣亡的義民忠魂。從清代以來,民間已流傳著一個故事,大意說,有一位苦心人士不忍義民屍骸曝露野外,於是僱用牛車將屍骸載運郊原安葬,行至枋寮山麓時,天色漸黑,牛隻突然停止前進,不聽驅策,車夫以為天意,於是將義民屍骸暫停路旁,欲俟天明安葬。次日清晨,車夫返回停屍處,發現滿山遍野的蟻群,一夜之間,銜土築填,掩埋了殉難義民,鄉民驚訝,遂於義民塚前建造褒忠亭,俗稱義民廟。廟中「褒忠」匾額就是大學士福康安按照御書鉤摹的匾額。
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起事波及全台,當其以王作為首的北路軍部眾攻陷竹塹城後,因「行軍必先行糧」,繼續往北第一個要拿下的就是米糧富庶之地的六張犁(竹北六家)。當時北路軍所到之處燒殺劫掠,聚落規模小者紛紛逃往內山避居,六張犁的林家為千人共居的大戶人家,平時就有團練武裝的自衛能力,當王作軍隊攻入六張犁及下員山仔時,為抵禦林爽文來勢洶洶的軍隊,林家乃由林先坤出面,邀集各庄頭的劉朝珍(林先坤母親的娘家)、陳資雲、錢茂祖、王廷昌、黃宗旺、吳立貴等,共同組成保衛鄉庄的隊伍,這一批由子弟兵、長工臨時組織起來的義民軍共有一千三百多人,作戰時以黑布圈綁在臂上作為識別。經過慘烈激戰,義民軍不僅成功擊退敵軍,且在壽同春的帶領下,與竹塹城內閩籍人士組成的義軍共同收復竹塹城,之後兩軍並與平埔族義軍並肩南下協助清軍平亂。當義民軍奮勇擊退林爽文的軍隊,打道回鄉時,沿途看到臂上綁黑布的犧牲者即抬上牛車一起運回,並預定安葬在大窩口(今湖口鄉鳳山寺附近)。當車行過鳳山溪來到枋寮義民廟現址時,牛竟離奇地停頓不前,不管如何厲聲斥喝就是不走。由於似有靈犀,一行人決定焚香祭拜並跌筶探問原委,是否犧牲的義民挑選安葬此地?經過三次的勝筶始確定,並請同為義軍首的石壁潭大地理師陳資雲勘察地理風水。陳指出此地乃「雄牛睏地穴」,相傳為清朝贛州地理名師曹天中來台時,於鳳山溪所勘中的台灣三大名穴之一,是一處吉地乃無庸置疑。但探問之下,此地為戴元玖公的田產,而元玖公已歿於廣東原鄉,經與元玖公的三子禮成、才成、拔成協調下,戴家願捐出此塊地,但開出兩個條件,一、迨廟落成,須將戴元玖公的靈位放置於正廳(虎邊的側位):其次,廟前左右各抽出店地四坎歸戴家所有。此協議立有合約,由廟方經理林先坤、姜安、首事梁元魁、鍾金炵、徐英鵬、賴元麟、林興等會同立字。乾隆六年,戴家抽出的四崁店復由戴家後裔戴阿炎、戴立坤叔姪賣予義民廟,又盡歸於廟產。
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事件全台平定,清高宗乾隆皇帝有感義軍之忠勇衛土精神,特頒御筆親書「褒忠」救旨。林先坤於清廷官員抵達紅毛港(今新豐紅毛港)時,搭建榕樹門樓恭迎敕旨,迎回後,於六張犁莊恭建聖旨樓安置。因此義民廟又名褒忠亭,現存的褒忠牌匾即為按乾隆聖旨墨寶打造。之後,林先坤倡議建廟崇祀,邀請劉朝珍、錢茂祖、王廷昌、黃宗旺、吳立貴等共襄盛舉,是年冬於墓前奠基動土。迄乾隆五十五年(1790)冬,褒忠廟竣工落成。同治元年(1862)三月,又發生彰化戴潮春(戴萬生)事件,粵籍義民再次出征,由劉維翰、姜殿邦、張元清為首,衝鋒陷陣、保衛鄉土,獻身死義者多達百餘位,復拾忠骸迎葬於烈士墓旁,是為「附塚」。
兵燹浩劫 浴火重生
光緒廿一年(明治廿八年、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台灣割讓給日本。義民廟在兵浩劫下,廟宇盡付回祿,受創最重。四年後(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在當時湖口庄輪值的經理徐景雲、傅萬福以及張坤和的倡議下,號召境內十四大庄的信眾、士紳、商賈再度發揮善心,為義民廟的重建捐資獻力。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義民廟終於重建完成。 不料,就在新廟才落成沒幾年,明治四十年(1907年),日本政府強制推行皇民化政策,欲將義民爺神位換成日人信奉的「大麻神」神像,派遣一群日籍官員由台北乘坐火車南下,擬前來本廟沒收廟產,因故未遂。 昭和十五年(民國廿九年)日本當局又興起廢廟之議,並擬沒收廟產,經十四大庄推舉當時的經理人傳任、彭錦球、蔡昆松等,向日本當局據理力爭,並遠赴東瀛向日本國會陳情,聲明義民爺乃保家衛土、抵抗外力侵犯的犧牲烈士,不同於一般神祇,日本政府因此重新檢討廢廟之合理性,義民廟終倖免於難,得以保全下來。次年,日本拓務大臣秋田清及台灣總督長谷川清且分別向義民廟致頒「忠魂不朽」、「盡忠報國」的匾額,日本眾議院議員杉溪吉長也獻匾「遺芳萬世」,以示對義民爺的崇敬之心。
兩百多年來,新竹褒忠義民廟的祭祀範圍不斷擴大,從道光年間的四大庄輪祭,而十二庄,由十二庄而十四庄,直到今天的十五大庄,涵括整個新竹縣、市,桃園縣中壢市、觀音鄉、新屋鄉、楊梅鎮、龍潭鄉等十九個鄉鎮市。台北、高雄等地,每年也有盛大的祭祀活動,可以說凡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都有義民信仰。
註釋
一、 清代秘密結社。又名“洪門”﹐俗稱“洪幫”。是清代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秘密結社。先在南方傳播﹐後被華僑帶至東南亞與美洲﹐成為華僑團結互助的重要紐帶。
天地會創立的時間﹐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說為鄭成功部下陳永華所創﹐一說起於康熙十三年。一說起於雍正年間。近年來又有起於乾隆二十六年﹑三十二年的說法﹐至今尚無定論。乾隆中期以後﹐開始廣泛傳播﹐組織多次起義﹐均受到清政府的嚴厲鎮壓。
社會背景 乾隆中期以後﹐土地兼併盛行﹐人口迅速增長。落後的社會經濟狀況﹐難以承受由於人口的急劇增長而造成的巨大壓力﹐加上官府及地主豪強的掠奪﹐農民內部階級分化的加劇﹐使農村出現大量過剩人口。其中除一部分到異地他鄉開荒種地﹐繼續作為自耕農或佃農而存在外﹐大部分流入本地或外地的城鎮市圩。當時中國的城市大多是消費中心﹐工商業規模狹小﹐難以容納更多的勞動者。湧入城鎮的農民﹐只能充當小手工業者﹑小商販或僱傭勞動者。一些缺少資金和技藝者﹐便成了沒有固定職業的江湖流浪者。他們勢單力薄﹐且身居異地﹐孤身無靠﹐只有彼此聯合起來﹐才能求得生存。因此﹐乾隆時期﹐各種名目的秘密結社紛紛出現。天地會便是其中較大的一個。
成員及組織
天地會的成員﹐最初多為農民或由破產農民轉化而成的小手工業者﹑小商販﹑水陸交通沿線的運輸工人及其他沒有固定職業的江湖流浪者。以後成分日益複雜﹐但仍以下層窮苦人民為主。這些人正處於從封建農民向小資產者或城市平民轉化的過程中﹐既保留著封建農民的傳統﹐又出現了某些變化。天地會同以往農民起義組織一樣﹐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與政治目的﹐“反清復明”﹑“順天行道”﹑“劫富濟貧”等口號﹐反映了封建農民的忠君思想﹑以漢族為正統的民族觀念和反對階級壓迫的要求。天地會成員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又使他們與安土重遷的封建農民有所不同﹐更需要互濟互助。因此﹐“忠心義氣”便成了會內最高的道德規範和達到組織上團結﹑經濟上互助的重要保障。天地會結會時﹐不僅要舉行象徵團結互助的歃血儀式﹐立有“吾人當以同生死﹐誓於上天﹐仿昔桃園結義故事﹐約為兄弟﹐……拜天為父﹐地為母﹐日為兄﹐月為姊妹”﹐“忠心義氣刀下過﹐不忠不義劍下亡”一類誓言﹐而且在會內文書中也有大量讚揚忠心義氣﹐譴責不忠不義的傳說及詩句歌訣。按會內規矩﹐凡屬同會﹐即使素不相識﹐遇事也要互相幫助。為了便於同會者互相識別﹐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隱語﹑暗號﹐其內容最初只有三指訣﹐即大指為天﹐小指為地﹐接遞煙茶俱用三指﹐或以三指按胸。以後隨著組織的發展﹐這些內容也日益複雜。會內機密﹐絕對不許外傳﹐連父母妻子皆不許告知。乾嘉之際﹐開始把以往口耳相傳的傳說﹑詩句﹑對聯﹑問答等形成文字﹐彙集成冊﹐作為傳會工具。以往人們認為天地會由明朝遺老或鄭成功於康雍年間創立諸說﹐皆以此類秘密文件為據。
範圍及活動
天地會最初主要在福建﹑粵東及台灣一帶流傳﹐稍後發展至廣東全省及江西﹑廣西﹑貴州﹑雲南及湖南等省。鴉片戰爭後﹐又傳至長江中下游的四川﹑湖北﹑安徽及江浙等省﹐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秘密結社。清前期除了天地會本名外﹐還有添弟﹑小刀﹑雙刀﹑父母﹑三點﹑三合等十餘種名目。鴉片戰爭後又出現了哥老會等大量分支(哥老會後發展為獨立的秘密結社)﹐以致各地山堂林立﹐成為天地會一大特點。清廷曾嚴禁秘密結社的活動﹐在清律中有明文規定。但反對滿漢地主階級封建統治的活動從未停止。天地會曾多次舉行武裝反抗鬥爭﹐清前期除盧茂起義與李少敏起義外﹐重要的還有台灣林爽文起義﹑台灣小刀會起義﹑陳周全起義﹑廣東陳爛四起義。鴉片戰爭後﹐天地會發動的武裝起義﹐影響更大。重要的有廈門小刀會起義﹑上海小刀會起義。其中太平天國時期﹐天地會的活動甚為活躍﹐其首領洪大全(焦亮)﹑羅大綱等都曾率領會眾參加太平軍﹐在兩廣地區天地會建立的大成國﹑昇平天國﹑延陵國等短期政權﹐也配合了太平天國的鬥爭。辛亥革命時期﹐天地會及其分支積極參加和支持革命黨人領導的武裝起義。海外的洪門組織﹐不僅在經費上對革命黨人給予大力支援﹐而且派人直接回國參加革命。但進入民國時期以後﹐國內的天地會組織大多成為少數人爭權奪利的工具或為反動統治階級反對革命﹑鎮壓人民的幫兇。海外的洪門組織﹐則大多數仍繼續作為團結華僑的重要紐帶而存在﹐只有少數成了黑社會組織。
二、以為年輕人血氣方剛,看了《水滸》會不安現狀;年長者飽經世故,看了《三國》會變得老奸巨猾。
文章出處
秦寶琦 ,天地會,中國大百科全書
莊吉發,義民與會黨-新竹義民與林爽文之役,(本文取自《義民心鄉土情》,新竹縣文化局編輯),李鎮邦編輯
鍾仁嫺,褒忠義民廟歷史初探,同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林爽文
台灣人的台灣史-台灣民族英雄林爽文大革命
客家庄
文章裡有義民、林爽文和會黨,但義民、亂民的分野在哪,值得大家深思。
照樣為一大長篇,有興趣的朋友再點進去看吧。林爽文簡歷
(?—1788年),福建漳州平和人。
1733年其父來台,定居彰化縣大里杙莊(今彰化縣大里市)。
1784年加入天地會(註一),之後成為彰化天地會首領。
1786年11月27日(此指陰曆,陽曆1787年1月16日)因台灣知府孫景燧取締天地會,林爽文率軍反抗,1月18日(陰曆11月29日)攻下彰化,進駐彰化縣署,自稱「盟主大元帥」。
1月20日(陰曆12月1日)北路的王作、李同也率眾響應,殺淡水同知。又向北攻下新竹竹塹城。建號「順天」,往南攻打諸羅等地,1月25日(陰曆12月6日)陷諸羅。鳳山天地會領袖莊大田亦集眾起兵響應,至2月全台除台灣府外均陷落。
台灣天地會與事件起源
滿清政府將台灣以統治敵境的心態來處理,所以自然而然以虐政和苛稅加於台灣本地人的身上。因此,台灣本地人也不得不成立組成各種的「會」,藉以保護自己。這些台灣本地人的「會」,有的是由幾個村莊結成一種互保互衛的攻守同盟組織較大,同時也有由個人組成或由幾宗族結合而成的神明會、爐主會等較小的組織。但是組織最健全、規模最大的就是「天地會」。這種會是鄭成功、陳永華所創立的洪門天地會所延續下來的,也就是百年前就有的抗清組織。滿清對任何有組織的結黨是絕對禁止的,所以天地會是以地下組織的方式組成抗拒貪婪成性的大小滿清官員。
天地會的盟友遍佈全台灣。這個組織到了二十世紀初,也就是距鄭成功死後二百五十年,中華民國的創立者孫文就是運用天地會,對滿清革命而獲得成功的。在滿清統治台灣213年間的虐政與苛稅之下,台灣本地人社會中普遍存有「天地會」的組織,並且各設據點,盟友眾多。
林爽文之父林勤,在中國生活困苦,於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攜家眷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定居在彰化縣大里杙莊,藍興堡(台中縣阿罩霧.今之霧峰),大里杙莊近高山地區。來台之後以耕田、趕車為業,努力生產,於是就有了積蓄。林爽文也曾任彰化縣捕,人緣佳結識各路英雄。當時,台灣經過勤墾經營和水利農業改革,人口增多,糧食豐富。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林爽文成為台灣天地會的北路領袖。
1786至1788(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台灣爆發滿清據台時期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農民革命起義事件,滿清多次由中國派遣軍隊來台,不能平息革命,最後集合全中國各省最精銳的部隊,傾全國之力來台。乾隆皇帝為此項軍事戰勝利,定位在其一生中的「十全武功」之一,為此自稱為「十全老人」,可見滿清為台灣民間的革命起義讓居在北京的政府傷透腦筋。 大革命義軍的領袖就是彰化縣大里杙莊的林爽文,他成為天地會盟主後發動革命,鳳山縣的天地會南路盟主莊大田也起來革命,南北相互相呼應,其聲勢極為浩大。
滿清據台時期因視台灣為異域、為敵境,其所派來的官吏個個貪得無厭無,政府腐敗,貪官橫行。當時台灣府是的官員有如下的形容:「貪婪之吏,以宦為賈,舞弄文墨,剝民脂膏,三年報罷,滿載而歸」
既然官員以剝削台灣人民為業,以獲得金錢為榮,所以台灣知府孫景燧任意虧缺國庫,以公肥私。總兵柴大紀任職兩年,貪污所獲達,"金銀五、六萬兩"。
全體的台灣本地人眼見如此貪官,廣大人民自然而然對據台的滿清王朝的懷恨在心。自然自求多福,趨向天地會,其組織在台灣迅速擴大,入會人數不斷增加。許多困苦及不滿現實的民眾紛紛入會。天地會原本是延平郡王鄭成功所創,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從台灣散佈到中國長江以南,以致全國。
在彰化之劉升、陳泮、王勳(王芬)、諸羅之楊光勳、黃鍾、張烈、淡水之王作、林小文,遠至鳳山,多人加入天地會,立盟約,有事相救援。這一群勇敢的台灣人聚集達萬人之多。當然滿清政府是一如往常,只顧括錢其他事不關已是不用知道的。 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有一位嚴撰(嚴煙)自福建平和來台灣,也來傳佈天地會教義,倡導「反清復明」,林爽文禮遇侍之。
1786年(五十一年)秋七月,台灣道李永福、知府孫景燧得知天地會的活動暴光,就密命所屬兵營前往緝捕。 石榴班汛把總陳和將天地會的黃鍾拘捕,並押解到諸羅。
同時天地會的楊光勳與其弟弟楊媽世不和,楊媽世自行設立「雷光會」,組織結黨以對抗。 攝縣事董啟埏原本應捉拿有組織的楊媽世及楊光勳。是滿清官吏卻逮捕楊光勳的父親楊文麟。威脅楊文麟交出其子楊光勳。此時滿清軍把總陳和又拘捕天地會的張烈。是夜滿清把總陳和將兩要犯夜宿於斗六 門,天地會認為機不可失將滿清把總陳和殺死,劫走天地會黨員。 總兵柴大紀接報自已的軍士被殺,要犯被劫,就與台灣道李永福等人整兵齊赴諸羅,認為諸羅全都是反清天地會人士,並放縱兵士當街隨便拘捕數十人以充數。
此時天地會為了掩飾,將革命黨人所組成的「天地會」改為「添弟會」以矯飾。並以楊光勳、楊媽世兄弟不睦為理由,歸罪於楊文麟一家,一如以往滿清官員士兵找到了對象就將楊文麟的財產全部洗劫一空。 此事從中國內地派來的按察使李永祺來臺勘審,也以歸罪於楊文麟一家定案而上奏。定獄。
在滿清政府下令解散天地會,到處搜捕該會會員,並借此機會,有理由向民間公然燒殺搶奪,中飽私囊,並也濫殺無辜。此時諸羅已成人間地獄。 天地會黨人林泮、林領等人不得不從諸羅(嘉義)移居至大里(台中縣)。十一月初旬,柴大紀北巡,至彰化。滿清理番同知長庚請柴大紀派兵駐守彰化,但是柴大紀不允而歸,知府孫景燧得知以捕捉天地會員有利可圖,於是派兵進駐彰化,命知縣俞峻和游擊耿肚文進駐大墩(今台中市)。大墩離大里杙僅七里,地約今日之台中市,當時清廷由知縣俞峻、副將赫生額、游擊耿世文等率兵三百進討駐此。先放火燒幾個村莊來恐嚇、威脅本地人無辜婦孺,號泣於道。各地盟友接到警報,紛紛趕到大里杙,企圖籌謀反抗。
11月25日,彰化知縣.俞峻,北路副將.赫生額,游擊.耿世文等滿清政府官員,見楊文麟之財產可以明目張膽洗劫,所以就發動捉捕天地會黨人,並率兵駐營大墩(大里杙之鄰村,今之台中市),肆意捕獲無辜百姓,並放火焚燒民房。因為這樣的貪官橫行,林爽文眼見盟友及一般居民的憤怒到極點,又天地會是以除貪抗清為目標。終在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11月27日夜被迫率眾起來抗暴,即時攻入大墩,盡殺此地的文武官員。11月29日旋攻陷彰化縣城,殺知府.孫景燧、理番同知長庚、攝縣事劉亭基、都司王宗武、署典史馮啟宗。及文武官員數十人,知縣俞峻,游擊耿世文等亦被殺之。竹塹的王作、王勳(王芬)即響應彰化方面的起義,率眾襲擊清軍,革命義民軍於12月1日攻佔竹塹街。殺竹塹巡檢張芝馨。起兵僅五日就擴及至竹塹街,可見滿清在台的官員從南至北受到全台灣人的唾棄,林爽文登高一呼,全台響應,在此又可証明滿清一貫統治台灣的方法就如前述的以敵境、敵民的方式治台。
抗清初期
十二月,林爽文在彰化城內,被擁為「盟主」,改元「順天」,創建台灣農民革命政權的獨立王國。以駐竹塹的王作為征北大元帥,王勳(王芬) 為平海大將軍,劉懷清為知縣,劉士賢為北路海防同知。林爽文的台灣革命義軍發兵攻諸羅,十二月六日再攻破諸羅縣,殺攝縣事.董啟蜒,原署縣事.唐鎰,其他典史鍾燕超、左營游擊李中揚及台灣道幕友沈謙、沈七等貪官全部正法。 諸羅為台南府治的門戶,諸羅破則台南府治垂手可得。而是時各處響應,斗六門、南投、貓霧俱破,殺縣丞周大綸、陳聖傳、巡檢渠永湜。
林爽文派偏師王作為征北大元帥,經略當時未全開發的廣大淡水廳(今新竹以北)地帶。攻占淡水,滿清護淡水同知程峻自殺。平日欺壓百姓,當場臨危無法守城,在十二月十三日敗死在義民之手。
消息傳至南投.斗六各地人民也立刻加入反清行列。如此僅數日全台,除了台南府城及鹿港外,盡歸革命民軍之手。當時滿清的分化工作使鹿港的泉州系漢人,與大里的漳州系漢人不合有族群械鬥,對林爽文的起義竟然視為械鬥的延伸,失去了台灣人的立場,甘願繼續成為滿清的奴隸。
林爽文的革命義軍雖是農民子弟軍,沒有正規的軍事訓練與組織,但是以同是本地人的心境,所到之處,與地方百姓和睦相處,不像滿清軍隊藉機搶奪民間財物。林爽文並反復發布告示:
一. 反清是為剿除貪官污吏。凡貪官污吏,皆依法處死,沒收財產以供軍需和濟貧。
二. 對革命軍嚴令不許"妄殺一人,混取一物",犯者"按法究治,決不姑寬"。
三. 消除滿清的分化,申明無論閩粵民番,一視同仁,共同完成革命。
未幾而鳳山莊大田起義,莊大田為首在南部是天地會的首領,他也不甘人後立即有數千人參加反清。莊大田也平和縣人,於一七四二年(乾隆七年)渡台,種田為業。一七八七年(乾隆五十二年)正月,莊大田率南路起義軍攻打鳳山縣城。一如其他滿清軍南路營參將胡圖里只聽到義軍攻來,並不守城也不照顧同袍,立刻逃亡。鳳山縣滿清千總丁得秋、把總許得升等戰死。莊大田攻佔了鳳山後,捕獲知縣湯大紳於是公開在鳳山縣群眾之前,列數貪贓枉法之事後就地正法,全民歡呼。接著,南、北兩路義軍乘勝進兵台灣府城(今台南市)。這時的南北義軍,"號稱十萬",控制著除府城和鹿耳門外的西部廣大地區。
林爽文自率兵征伐,旬日之間,連破諸羅(嘉義)、斗六門、南投、貓霧梀等城鎮,席捲彰化、諸羅等大片地區,直迫台南府城。十二月十三日,莊大田起兵響應,破鳳山城,南北二軍,合圍府城。滿清方面的海防同知楊廷理兼府事,召募在台南府城的本地人,這群受分化後並以為「義勇」為名,替滿清政權修城柵。楊廷理並遣人員渡海向中國滿清告急。
滿清總兵柴大紀懼戰於鹽埕橋,以公文要游擊蔡攀龍率澎湖兵七百,駐桶盤棧;而林爽文之軍已據大穆降,距城二十里,循山行,可達南路。滿清楊廷理與守備王天植伐之。千總沈瑞先行,戰林爽文於大灣而死。楊廷理、王天植受圍危急,但棄城突圍而出。林爽文之軍隨後逐之,並且立即遂圍府治。當時清兵疲怠,全靠各城親滿清義民助陣,可惜府城竟不能入。
起義軍的迅猛發展,引起滿清政權的驚恐,立即在中國內地調派最強悍的兵將前往台灣鎮壓。福建總督常青聞台灣人民全面起義,急調水陸二支大軍赴泉州,常青為林爽文革命起義後由中國主導滿清政府征台的指揮領導者。在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正月,派出水師提督黃仕簡率金門、銅山之兵二千由台南地區的鹿耳門登陸台灣,陸路提督任承恩統提標長福、興化之兵二千至台灣中部的鹿港登陸,共計四千名福建兵馳援台灣清軍。
其他中國福建的海壇鎮總兵郝壯猷、副將徐鼎士也派兵來台。滿清水師提督黃仕簡命柴大紀取諸羅。而海壇總邱郝壯猷南出二十里即遭受阻止;頓兵五十日,不敢與革命軍接觸,最後到達鳳山時,才發現鳳山城已無革命軍守,所以招民復業,革命黨人也乘機混入鳳山城,當然滿清官員是根本不知道的。
三月初十日,林爽文的革命軍再攻入鳳山,鳳山光復。據守在鳳山的滿清福寧游擊延山、安平游擊鄭嵩、同知王雋均死,郝壯猷逃至台南府。任承恩逃至鹿港,距大里杙不遠,亦不敢進。滿清第一波派來台灣的勇將戰敗了。黃仕簡、任承恩被"革職拿問"。
林爽文之起義時,在滿清對台的族群分化下,剛發生漳、泉人械鬥後,鹿港為泉州人聚集的都市,而林爽文卻是漳州人,滿清知此關連,急忙加以分化,泉州人一時不察,墜入滿清分化的殼中,所以對林爽文的為台灣人起義大事視為漳泉的族群械鬥。滿清兩提督,見再度分化台灣人成功而驅策泉州人。清廷為挽回軍事危局,乾隆皇帝親自下詔任命以常青為將軍前往台灣督師,李侍堯為閩浙總督。再度調集清軍,這是第二波從中國所調派的大軍,此次由廣東出兵四千、浙江出兵三千、駐防滿兵千人,以江南提督藍元枚赴軍,與福州將軍恆瑞均為參贊。誅郝壯猷,逮任承恩,以柴大紀代之(柴大紀本身也是個貪官)。
江南提督藍元枚至台督師,沒多久即死於鹿港,主帥未戰即死。於是閩浙總督常青親自肩負起主帥大任,披掛上陣來台,統兵萬人,一時清軍軍勢頗振。
二十四日,革命軍莊大田再來攻台南府治,滿清軍防禦不敵,退守中洲。次日,革命軍的陳靈光、謝檜掠東郊,逼草店尾;許尚、陳聘亦攻小北門,屯柴頭港:皆大田之黨也。林爽文之弟林永率所部千人至大目降(新化)。與莊大田會師。二十七日,自擊桶盤棧,以莊錫舍攻小南,謝檜攻大東,林永攻大北,許尚攻小北,四路合圍,號稱十萬。
常青將部隊分派任務,以游擊邱維揚、守備黃象新守柴頭港,守備曾紹龍守草店尾,守備王天植守小東,都司羅光照守小南,參將宋鼎守大北,參將左淵守小北,行文給蔡攀龍固守桶盤棧,而常青自佩弓矢至大東門督戰,受到分化後親滿清之義民萬人出城助滿清。自黎明至於日中,戰況極為劇烈。清軍敗退。莊大田引軍向東進軍,但在桶盤棧之蔡攀龍暗地尾隨莊大田之軍,被識破,中伏,清軍傷亡大半,蔡攀龍不能逃脫,坐騎亦受傷。常青在城上看到了,令參將特克什布馳救出攀龍,但滿清的把總余典、王澤高俱戰死,兵丁沒者百數十人。而莊大田之部將謝檜等又進迫小東門之下,縱火焚城上的觀敵樓,清將王天植將火撲滅。親滿清之義民饑不得食,退入城。城中人亦無糧,大家競爭走海口。
1787年(乾隆五二年)五月十二日,常青下命清軍開始總反攻,但各路清軍的戰況皆不利。諸羅被革命義民軍圍困日久,城中乏糧,幾乎瀕於危急。常青看林爽文及革命義民軍聲勢猶大,所以不敢出城作戰,而不得不厚起臉皮向清廷中央政府請求全國最精銳的援軍六萬人來台。這是第三波由中國派遣全國最精銳的部隊來台。
6月24日,清軍以魏大斌率兵千五百援諸羅,至鹿仔草而敗。又以參將特克什布、游擊藍玉田、副將蔡攀龍等三次往援諸羅,皆被抗清義民軍所截斷,損兵大半,才得入城。諸羅卻被圍愈密,無可得食,掘樹根、煮豆粕以充饑。
常青所部在府城、諸羅同義軍交戰,還是不能挽救敗局,最后縮守府城,對革命軍毫無辦法。滿清皇帝下詔解常青、及恆瑞之職。不得以之下重新任命,以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福康安領侍衛內大臣參贊海蘭察代之。並飭柴大紀捍民出城,再圖進取。
八月,廣東副都督傅清額、江寧將軍永慶各以援軍至。常青仍頓兵府城,恆瑞及總兵普吉保兩路援兵各五、六千,亦不敢進,反張皇事勢。詔解常青、恆瑞之任,以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福康安領侍衛內大臣參贊海蘭察代之,這是滿清政府三度更換主帥。並下令柴大紀領軍民出城抗敵。但是柴大紀又是不服從命令。對諸羅受到分化的台灣本地人,幫滿清政府抵抗林爽文的革命軍,乾隆皇帝下旨嘉獎,改諸羅為嘉義。這就是嘉義地名的由來。
抗清後期
十月,再次調集全中國最精銳的軍隊來台灣作戰,更改主將為陝甘總督福康安並給予平台大將軍的封號,十月二十九日,統侍衛巴圖魯一百二十餘員,湘軍 (湖南兵)二千,黔兵(貴州兵)二千,粵西軍(廣西兵)三千,川軍 (四川屯練兵)二千,共有九千大兵,乘戰船數百艘,於十月二十九日登陸鹿港。鎮壓台灣人的革命運動。
林爽文聞報,派遣部隊抵抗清援軍。十一月初四日,林爽文軍與福安康軍大戰於八卦山。索倫佐領阿木勒塔先登,林爽文軍敗走,林爽文的第一重鎮彰化又失陷。福康安南下,遇戰於崙仔頂。海蘭察率侍衛巴圖魯分兵為五,以義民千餘為左右翼;再戰於牛稠山。初六日,滿清援軍入嘉義城。初七日,福康安至。初九日,林爽文再率眾數萬,再攻嘉義西北隅,海蘭察出戰,彼此死傷甚多。林爽文退守斗六門。福康安命海蘭察、普爾普、鄂輝等自十四甲而北,自與恆瑞策其後,大戰於興化店。護軍統領舒亮亦受策自鹿港而進,伐中寮,破大肚溪而南,以通海口之路。十八日,攻斗六門。林爽文據壘守,決水以阻。別屯所部於大埔林及中林大埔尾,復東屯菴古坑以為援。福康安分軍進。在隘口地方林爽文設下竹釘,防止追兵。林爽文再回到大里杙,築土城高壘,列巨砲內設木柵兩層沿溪置卡,以拒清軍。
11月24日,福康安至丁臺莊。林爽文乘夜攻,列炬如白晝。雙方射出萬發弓箭,互有死傷。二十五日,康安分諸將,自西南、西北兩路進,併力搏戰。林爽文不敵,帶妻、子等走集集。清軍入莊,四處亂殺,屠殺林素、林成、林快、江近、許三江、劉懷清二百餘人,獲大小百六十餘尊器械糧食無算。
十二月初五日,清軍至集集。林爽文築壘溪磡,斷木塞道,列營山上。福康安遣普爾普繞山行,海蘭察亦率侍衛涉溪進,四川練兵攀援而上。這是台灣中部高山地形,清將海蘭察率侍衛巴圖魯分兵為五,侍衛是滿清最精銳的特種部隊,特別由四川的山地(二千公尺以上的高原)調集而來,大都為藏人,又稱之為「四川屯番」,此部隊是福康安、海蘭察渡台最精銳的勁旅。 滿清請出這支特種部隊也需供應給特殊的糧食,如牛隻與麥餅,因平時口食以牛羊肉麥為生,不慣米食,台灣四面環海所產的海鮮為此巴圖魯兵所不習慣。這次滿清備有習於高山的四川屯番,此番有能力高山作戰。又以義民千餘為左右翼;再戰於牛稠山;林爽文敗。次日,福康安至。
林爽文走小半天,匿將妻子等藏於番社。社丁杜敷縛其父林勸、弟林壘、母曾氏、妻黃氏以獻。清軍復逐之,林爽文竄埔裏社山中。福康安分汛諸軍,檄歸化土番入山搜索。
當此之時,清廷已在台灣派調十多萬軍隊。而林爽文及莊大田部雖號稱數萬,實在僅一、二萬人,實力不足以抗拒當時最精銳的大將重兵,且轉戰經年,糧援皆絕。
1788弗(乾隆五十三年)春正月初四日,福康安統師而南,駐灣裹溪。南路的莊大田得知大勢已去,於是放棄鳳山,走入琅喬據尖山之險而繼續抗戰。二十四日得不幸鳳山亦失守。莊大田走琅喬。地極險,乃駐軍柴城。
二月初五日,福康安以侍衛烏什哈達(四川番屯)自海進,海蘭察、鄂輝自山行,而自統師至風港,越菁穿林,深入三十里。莊大田悉眾以拒。三軍會攻,自辰至午,這群勇敢的台灣人在全中國最精銳的武力攻擊下,不屈而陣亡有二千餘人,遂被擒,及弟大、母黃氏等四十餘人。莊大田至郡,病亟,磔之。而林爽文、嚴撰、劉升等皆檻致北京,餘斬於市。二月十七日,福康安至郡,海蘭察、普爾普班師歸。
滿清對其官員將領善後處理是,將大將柴大紀、黃仕簡、任承恩處死,其他如李永祺、李永福被議。改派蔡攀龍為水師提督,梁朝桂為陸路提督,普吉保為台灣鎮總兵,知府楊廷理署台灣兵備道,徐夢麟署知府。命福州將軍魁倫渡臺,協辦善後事宜。
北路的王作已在一七八七年年底,為滿清淡水同知幕僚壽同春所誘殺。竹塹亦被清軍攻佔。清軍進入大里,殺害義民和無辜百姓二百餘人,放火燒村,大里成一片廢墟。林爽文率部敗走集集,再逃至小半天。清軍繞山抄擊,搜山而俘林爽文。
林爽文於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初十從容就義,時年僅三十二歲。林爽文起義,前後經歷一年零三個月,參加人數達數十萬,它不僅是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而且是清代歷史上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參加起義者,將矛頭直指封建官府。
義民與會黨
林爽文之役,是以天地會為基本力量的群眾運動,台灣義民與林爽文之役的關係,實際上就是義民與會黨的關係,含有分類意識。所謂會黨,其實是由民間異姓結拜團體發展而來的多元性秘密組織。俗話常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註二) 可是在下層社會裡,《水滸傳》和《三國志通俗演義》卻是老少耳熟能詳的兩部章回小說。異姓結拜風氣的盛行,主要就是受到這兩部小說的影響,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及梁山泊英雄一百零八人聚義,在性質上都是一種異姓兄弟的金蘭結義。他們模擬家庭宗族的血緣關係,彼此以兄弟相稱,藉盟誓來約束成員,強調義氣千秋,以維持橫向的平行關係,並發揚四海皆兄弟的精神。
閩粵內地,地狹人稠,生計維艱,明末清初以來,閩粵先民,紛紛渡台,披荊斬棘,墾殖荒陬。使台灣逐漸形成一個移墾社會。他們移殖台灣後,缺乏以血緣作為聚落組成的基本條件,通常是同一條船渡海來台的同鄉聚居一處,採取祖籍居地的關係,共同組成地緣村落,而逐漸形成閩南泉州庄、漳州庄及粵東客家庄,以地緣為分界。地緣村落的優點是出外同鄉容易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其缺點是地域觀念十分濃厚,各分氣類,不同移墾人群。各有畛域。移民來台,先後不同,人口多寡:頗有懸殊,彼此之間,常有互相凌壓的現象,以大吃小,呈現尖銳的對立。因社會組織不健全,治安欠佳,公權力薄弱,自力救濟就成為普遍的社會調適方式,分類械鬥、結盟拜會,就是台灣早期移墾社會中常見的各種自力救濟行為。
天地會可以說是社會的原生團體,林爽文起事以後的義民組織,則是受天地會刺激而產生的應生團體,都具有濃厚的分類意識,義民對天地會形成強有力的反制作用。天地會是以漳州籍移民為基本成員,他們接受天地會盟誓規章的約束,排斥朝廷的法律,對社會產生嚴重的侵蝕作用,具有顯著的暴力傾向。天地會起事以後,父母會、小刀會、添弟會、雷公會的逸犯,都接受天地會的領導,廣義的天地會,包括父母會、小刀會、添弟會、雷公會等會黨。天地會聲勢壯大,過度膨脹,到處裹脅焚搶,泉州庄、廣東客家庄多遭破壞。為了保境安民,發揮地緣村落守望相助的精神,泉州庄、客家庄男丁多充當義民,以抗拒天地會的入境騷擾。地方大更深信多增一千義民,即減少一千會黨,所以廣招義民。福建漳州地區,結盟拜會,蔚為風氣。漳州籍移民來台以後,即以會黨為依附團體,而泉州庄、客家庄移民,則以義民組織為依附團體,他們不接受天地會的領導,義民與會黨勢不兩立,對天地會產生了強大的反制力量,是天地會的致命剋星,義民與官兵形成了聯合陣線。清廷善於利用這一股強大的矛盾力量,嘉獎義民,屢飭地方官查明優賞,如係務農經商生理者,即酌免交納賦稅。若係首先倡義紳衿,未有頂戴者,即開列名單,奏明酌予職銜,以示優異。乾隆皇帝以客家庄、泉州庄移民急公嚮義,特頒御書「褒忠」匾額,令大學士福康安遵照鉤摹,遍行頒賜,以旌義勇。
林爽文之役,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二月止,前後歷時一年又四個月。在清軍平定林爽文變亂期間,義民確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義民作戰時,每隊各製一旗,以示進退。義民雖然未經訓練,但用以防守地方,則頗為奮勇可恃,十分得力。林爽文起事之初,南北兩路會黨如響斯應,聲勢既盛,在台戍兵,固然缺乏作戰能力,其防守城池,亦未得力,所以不得不廣招義民,藉助於地方上的自衛力量,以保衛桑梓。何有志是天地會的右都督,他被捕後供稱:「官兵沿途追殺,直趕到淡水山內老衢崎地方,四面圍住,被官兵、義民及淡防廳差役將我拏來。」由於義民充分發揮正面的社會功能,而使台灣秩序不至於完全失控。
當原生團體的勢力過度自我膨脹時,其應生團體亦趨於活躍,並得到官方的獎勵。林爽文起事以後,由於會黨勢力迅速擴大,對泉州庄、客家庄進行破壞,焚殺劫掠,而遭到義民的強烈反制,經官兵與義民的合力進剿,終於使林爽文等人走上最後失敗的悲劇下場,義民對台灣的社會控制,產生了正面的意義,對平定社會動亂,確實有不世之功。但當原生團體被消滅時,其應生團體即隨之衰歇。天地會起事失敗以後,義民隨即遭受官方的壓抑和裁撤,所有的自備刀矛,俱令義民逐件繳銷,發交地方官改鑄農器,散給農民耕種,嚴禁私造器械。除菜刀、農具外,倘若義民私藏弓箭、腰刀、撻刀、半截刀、鏢鎗、長矛之類,即行從重治罪。泉、漳分類械鬥時,多用旗幟號召。天地會起事以後,地方紳衿等招募義民,亦豎旗號召,清軍平定台灣南北兩路後,大學士福康安即奏請禁止義民私造旗幟,若有私造旗幟者,即造私造軍器例一體治罪。天地會徹底失敗後,原生團體既已衰歇,其應生團體已無存在的必要,基於社會整體利益的考量,解散義民,就成為清廷的重要落後措施。從清廷解散義民的過程加以觀察,可以看出清廷對台灣的社會控制,主要是在防範地方勢力的過度膨脹,或地方主義的興起。然而由於義民對保境安民、維護社會治安作出了重大貢獻,其義舉受到官方與百姓的肯定,壯烈成仁的義民,可以安息於義民塚,義民的忠魂,在神壇上也有一席之地,褒忠亭或義民廟廣受民眾禮拜,義民爺已形成一種民間信仰,因此,清朝官方雖然防範義民,但是,對義民廟的修建及義民爺的崇拜,卻採取寬容的態度。
義民廟
義民為了保境安民,協助官兵平亂,奮不顧身,慷慨赴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其中新竹新埔枋寮山長眠的義民塚,主要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二月間天地會征北大將軍王作等攻陷竹墊城前後陣亡的義民忠魂。從清代以來,民間已流傳著一個故事,大意說,有一位苦心人士不忍義民屍骸曝露野外,於是僱用牛車將屍骸載運郊原安葬,行至枋寮山麓時,天色漸黑,牛隻突然停止前進,不聽驅策,車夫以為天意,於是將義民屍骸暫停路旁,欲俟天明安葬。次日清晨,車夫返回停屍處,發現滿山遍野的蟻群,一夜之間,銜土築填,掩埋了殉難義民,鄉民驚訝,遂於義民塚前建造褒忠亭,俗稱義民廟。廟中「褒忠」匾額就是大學士福康安按照御書鉤摹的匾額。
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起事波及全台,當其以王作為首的北路軍部眾攻陷竹塹城後,因「行軍必先行糧」,繼續往北第一個要拿下的就是米糧富庶之地的六張犁(竹北六家)。當時北路軍所到之處燒殺劫掠,聚落規模小者紛紛逃往內山避居,六張犁的林家為千人共居的大戶人家,平時就有團練武裝的自衛能力,當王作軍隊攻入六張犁及下員山仔時,為抵禦林爽文來勢洶洶的軍隊,林家乃由林先坤出面,邀集各庄頭的劉朝珍(林先坤母親的娘家)、陳資雲、錢茂祖、王廷昌、黃宗旺、吳立貴等,共同組成保衛鄉庄的隊伍,這一批由子弟兵、長工臨時組織起來的義民軍共有一千三百多人,作戰時以黑布圈綁在臂上作為識別。經過慘烈激戰,義民軍不僅成功擊退敵軍,且在壽同春的帶領下,與竹塹城內閩籍人士組成的義軍共同收復竹塹城,之後兩軍並與平埔族義軍並肩南下協助清軍平亂。當義民軍奮勇擊退林爽文的軍隊,打道回鄉時,沿途看到臂上綁黑布的犧牲者即抬上牛車一起運回,並預定安葬在大窩口(今湖口鄉鳳山寺附近)。當車行過鳳山溪來到枋寮義民廟現址時,牛竟離奇地停頓不前,不管如何厲聲斥喝就是不走。由於似有靈犀,一行人決定焚香祭拜並跌筶探問原委,是否犧牲的義民挑選安葬此地?經過三次的勝筶始確定,並請同為義軍首的石壁潭大地理師陳資雲勘察地理風水。陳指出此地乃「雄牛睏地穴」,相傳為清朝贛州地理名師曹天中來台時,於鳳山溪所勘中的台灣三大名穴之一,是一處吉地乃無庸置疑。但探問之下,此地為戴元玖公的田產,而元玖公已歿於廣東原鄉,經與元玖公的三子禮成、才成、拔成協調下,戴家願捐出此塊地,但開出兩個條件,一、迨廟落成,須將戴元玖公的靈位放置於正廳(虎邊的側位):其次,廟前左右各抽出店地四坎歸戴家所有。此協議立有合約,由廟方經理林先坤、姜安、首事梁元魁、鍾金炵、徐英鵬、賴元麟、林興等會同立字。乾隆六年,戴家抽出的四崁店復由戴家後裔戴阿炎、戴立坤叔姪賣予義民廟,又盡歸於廟產。
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事件全台平定,清高宗乾隆皇帝有感義軍之忠勇衛土精神,特頒御筆親書「褒忠」救旨。林先坤於清廷官員抵達紅毛港(今新豐紅毛港)時,搭建榕樹門樓恭迎敕旨,迎回後,於六張犁莊恭建聖旨樓安置。因此義民廟又名褒忠亭,現存的褒忠牌匾即為按乾隆聖旨墨寶打造。之後,林先坤倡議建廟崇祀,邀請劉朝珍、錢茂祖、王廷昌、黃宗旺、吳立貴等共襄盛舉,是年冬於墓前奠基動土。迄乾隆五十五年(1790)冬,褒忠廟竣工落成。同治元年(1862)三月,又發生彰化戴潮春(戴萬生)事件,粵籍義民再次出征,由劉維翰、姜殿邦、張元清為首,衝鋒陷陣、保衛鄉土,獻身死義者多達百餘位,復拾忠骸迎葬於烈士墓旁,是為「附塚」。
兵燹浩劫 浴火重生
光緒廿一年(明治廿八年、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台灣割讓給日本。義民廟在兵浩劫下,廟宇盡付回祿,受創最重。四年後(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在當時湖口庄輪值的經理徐景雲、傅萬福以及張坤和的倡議下,號召境內十四大庄的信眾、士紳、商賈再度發揮善心,為義民廟的重建捐資獻力。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義民廟終於重建完成。 不料,就在新廟才落成沒幾年,明治四十年(1907年),日本政府強制推行皇民化政策,欲將義民爺神位換成日人信奉的「大麻神」神像,派遣一群日籍官員由台北乘坐火車南下,擬前來本廟沒收廟產,因故未遂。 昭和十五年(民國廿九年)日本當局又興起廢廟之議,並擬沒收廟產,經十四大庄推舉當時的經理人傳任、彭錦球、蔡昆松等,向日本當局據理力爭,並遠赴東瀛向日本國會陳情,聲明義民爺乃保家衛土、抵抗外力侵犯的犧牲烈士,不同於一般神祇,日本政府因此重新檢討廢廟之合理性,義民廟終倖免於難,得以保全下來。次年,日本拓務大臣秋田清及台灣總督長谷川清且分別向義民廟致頒「忠魂不朽」、「盡忠報國」的匾額,日本眾議院議員杉溪吉長也獻匾「遺芳萬世」,以示對義民爺的崇敬之心。
兩百多年來,新竹褒忠義民廟的祭祀範圍不斷擴大,從道光年間的四大庄輪祭,而十二庄,由十二庄而十四庄,直到今天的十五大庄,涵括整個新竹縣、市,桃園縣中壢市、觀音鄉、新屋鄉、楊梅鎮、龍潭鄉等十九個鄉鎮市。台北、高雄等地,每年也有盛大的祭祀活動,可以說凡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都有義民信仰。
註釋
一、 清代秘密結社。又名“洪門”﹐俗稱“洪幫”。是清代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秘密結社。先在南方傳播﹐後被華僑帶至東南亞與美洲﹐成為華僑團結互助的重要紐帶。
天地會創立的時間﹐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說為鄭成功部下陳永華所創﹐一說起於康熙十三年。一說起於雍正年間。近年來又有起於乾隆二十六年﹑三十二年的說法﹐至今尚無定論。乾隆中期以後﹐開始廣泛傳播﹐組織多次起義﹐均受到清政府的嚴厲鎮壓。
社會背景 乾隆中期以後﹐土地兼併盛行﹐人口迅速增長。落後的社會經濟狀況﹐難以承受由於人口的急劇增長而造成的巨大壓力﹐加上官府及地主豪強的掠奪﹐農民內部階級分化的加劇﹐使農村出現大量過剩人口。其中除一部分到異地他鄉開荒種地﹐繼續作為自耕農或佃農而存在外﹐大部分流入本地或外地的城鎮市圩。當時中國的城市大多是消費中心﹐工商業規模狹小﹐難以容納更多的勞動者。湧入城鎮的農民﹐只能充當小手工業者﹑小商販或僱傭勞動者。一些缺少資金和技藝者﹐便成了沒有固定職業的江湖流浪者。他們勢單力薄﹐且身居異地﹐孤身無靠﹐只有彼此聯合起來﹐才能求得生存。因此﹐乾隆時期﹐各種名目的秘密結社紛紛出現。天地會便是其中較大的一個。
成員及組織
天地會的成員﹐最初多為農民或由破產農民轉化而成的小手工業者﹑小商販﹑水陸交通沿線的運輸工人及其他沒有固定職業的江湖流浪者。以後成分日益複雜﹐但仍以下層窮苦人民為主。這些人正處於從封建農民向小資產者或城市平民轉化的過程中﹐既保留著封建農民的傳統﹐又出現了某些變化。天地會同以往農民起義組織一樣﹐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與政治目的﹐“反清復明”﹑“順天行道”﹑“劫富濟貧”等口號﹐反映了封建農民的忠君思想﹑以漢族為正統的民族觀念和反對階級壓迫的要求。天地會成員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又使他們與安土重遷的封建農民有所不同﹐更需要互濟互助。因此﹐“忠心義氣”便成了會內最高的道德規範和達到組織上團結﹑經濟上互助的重要保障。天地會結會時﹐不僅要舉行象徵團結互助的歃血儀式﹐立有“吾人當以同生死﹐誓於上天﹐仿昔桃園結義故事﹐約為兄弟﹐……拜天為父﹐地為母﹐日為兄﹐月為姊妹”﹐“忠心義氣刀下過﹐不忠不義劍下亡”一類誓言﹐而且在會內文書中也有大量讚揚忠心義氣﹐譴責不忠不義的傳說及詩句歌訣。按會內規矩﹐凡屬同會﹐即使素不相識﹐遇事也要互相幫助。為了便於同會者互相識別﹐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隱語﹑暗號﹐其內容最初只有三指訣﹐即大指為天﹐小指為地﹐接遞煙茶俱用三指﹐或以三指按胸。以後隨著組織的發展﹐這些內容也日益複雜。會內機密﹐絕對不許外傳﹐連父母妻子皆不許告知。乾嘉之際﹐開始把以往口耳相傳的傳說﹑詩句﹑對聯﹑問答等形成文字﹐彙集成冊﹐作為傳會工具。以往人們認為天地會由明朝遺老或鄭成功於康雍年間創立諸說﹐皆以此類秘密文件為據。
範圍及活動
天地會最初主要在福建﹑粵東及台灣一帶流傳﹐稍後發展至廣東全省及江西﹑廣西﹑貴州﹑雲南及湖南等省。鴉片戰爭後﹐又傳至長江中下游的四川﹑湖北﹑安徽及江浙等省﹐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秘密結社。清前期除了天地會本名外﹐還有添弟﹑小刀﹑雙刀﹑父母﹑三點﹑三合等十餘種名目。鴉片戰爭後又出現了哥老會等大量分支(哥老會後發展為獨立的秘密結社)﹐以致各地山堂林立﹐成為天地會一大特點。清廷曾嚴禁秘密結社的活動﹐在清律中有明文規定。但反對滿漢地主階級封建統治的活動從未停止。天地會曾多次舉行武裝反抗鬥爭﹐清前期除盧茂起義與李少敏起義外﹐重要的還有台灣林爽文起義﹑台灣小刀會起義﹑陳周全起義﹑廣東陳爛四起義。鴉片戰爭後﹐天地會發動的武裝起義﹐影響更大。重要的有廈門小刀會起義﹑上海小刀會起義。其中太平天國時期﹐天地會的活動甚為活躍﹐其首領洪大全(焦亮)﹑羅大綱等都曾率領會眾參加太平軍﹐在兩廣地區天地會建立的大成國﹑昇平天國﹑延陵國等短期政權﹐也配合了太平天國的鬥爭。辛亥革命時期﹐天地會及其分支積極參加和支持革命黨人領導的武裝起義。海外的洪門組織﹐不僅在經費上對革命黨人給予大力支援﹐而且派人直接回國參加革命。但進入民國時期以後﹐國內的天地會組織大多成為少數人爭權奪利的工具或為反動統治階級反對革命﹑鎮壓人民的幫兇。海外的洪門組織﹐則大多數仍繼續作為團結華僑的重要紐帶而存在﹐只有少數成了黑社會組織。
二、以為年輕人血氣方剛,看了《水滸》會不安現狀;年長者飽經世故,看了《三國》會變得老奸巨猾。
文章出處
秦寶琦 ,天地會,中國大百科全書
莊吉發,義民與會黨-新竹義民與林爽文之役,(本文取自《義民心鄉土情》,新竹縣文化局編輯),李鎮邦編輯
鍾仁嫺,褒忠義民廟歷史初探,同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林爽文
台灣人的台灣史-台灣民族英雄林爽文大革命
客家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