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主筆:劉秀枝主任(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神經學教授)
日期:1998.2.16
分類別:部位:一般神經,疾病:老人失智症
摘要:
老人失智症早發現可治療
內容:
1997年3月的美國醫學會雜誌上有一篇來自夏威夷大學醫學院的失智症研究報告。 他們在1991-1993年間研究位在夏威夷檀香山社區中心的男性日裔美人(年齡由71到93歲),共發現191位失智症(癡呆症)患者。 失智症及其嚴重程度是醫生根據問診以及詳細的神經心理檢查而診斷的。 191位失智症患者中有63%與太太同住,12%與兒子同住,15%與女兒同住,10%與其他家人或朋友同住,這些同住的家屬或朋友均回答兩個問題:(1)是否認為受訪者有思考或記憶上的問題?(2)如果有,是否曾經因為此問題而看過醫生?結果發現共有21%的家屬沒發現受訪者有失智症,尤其以輕微的失智症患者為最明顯(52%),而較嚴重的失智症患者只有13%的家屬沒覺察。 而在其他家屬也覺察到受訪者有記憶力減退者,高達53%的受訪者沒因此問題而去看醫生。
此篇論文分析家屬沒覺察到受訪者之失智症之可能原因:

(1)家中長者常不需要做比較複雜或心志思考的工作,所以較不易被發覺;反之,受高等教育的受訪者因從事知識方面的活動,如有智力衰退時則較易被發現。而且,縱使達到退休年齡,女性也常需要做家事,所以,其智力減退也較易被發覺。

(2)太太或孩子們由於對一家之主的尊敬,常會有意無意的忽視先生或父親的記憶力減退,甚至為其記憶力尋找各種藉口。

在檀香山,就有21%的失智症患者是隱藏在家中,而不被察覺。那麼在台灣有多少呢?我們目前沒有這方面的數據,但根據一般的經驗,可能還更高。當與朋友同事閒話失智症或老年問題時,常有不少人會若有所思或恍然大悟說:「我父親也可能有失智症喔?」不少人認為老人家的記憶力減退或智力變差是年紀大的自然現象,並不是病,而且還會說:「他對以前的世記得很清楚,!如數家珍呢!」早期失智症患者之記憶減退的特徵即是對最近的事記不得,而還記得久遠的故事。

失智症的早期發現是很重要的。

一方面及早發現可逆性的失智症,如甲狀腺功能過低,維他命B12缺乏,硬 下腔出血等。在這些疾病尚未對大腦造成永久性傷害前,加以治療,使之進步或痊癒。

另一方面是在診斷為退化性的阿茲海默氏症後,及早治療。最近五年來,已經有治療阿茲海默氏症的藥物,但都須在早期治療,效果才明顯。再者,及早發現失智症後,應與醫生詳談,以便及早規劃患者將來的治療,長期照顧,安全措施以及財務管理等等。由此看來,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警覺,以及老年人定期的智力篩檢是有其必要性的。

(本文謹表示作者於該日期之主見,非永恆不變者,有病時仍請儘速就醫治療。)
對於老人失智症的迷思

東耕莘醫院神經內科臨床心理師 羅巧妤

很多家屬問過我一個問題,失智症會好嗎???現在有藥可以醫嗎??是不是吃了藥就會回到之前那樣好?

其實失智症是一種腦部的退化性疾病,以所謂的血管性失智症及老人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最為常見,血管性失智症通常是由中風所引起,而阿茲海默氏症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老人失智症,目前以這兩種失智症最為常見,(註1)台灣在民國82年正式邁入聯合國標準的高齡化國家,台灣老人人口佔總人數10%以上,即每10個人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老者,(註2)而台灣失智症的盛行率在65歲以上的老人約為2-4%,所以10位65歲以上的老人中就有2位是失智老人,而失智症的種類以阿茲海默氏症最多(約60%),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30%),每一位失智老人就代表著一個家庭,也就代表著有一個家庭要為照顧失智老人而辛勞,(註3)根據統計,民國90年,台灣每9個勞動者扶養一個老人,民國100年,台灣每7個勞動者扶養一個老人,至民國113年,台灣每4個勞動者扶養一個老人,在照顧的過程中,如果你不是照顧者是無法體會其中的辛苦的。

以目前的醫學狀況,阿茲海默氏症有藥物治療,也就是一般市面上所見俗稱愛憶新(Aricept)以及憶思能(Exolon)的這兩種藥物,不過這兩種藥物只適用於輕、中度(CDR=1 和 2)的阿茲海默氏症患者,如經診斷為重度(CDR=3)阿茲海默氏症患者則不適用,所以約只有1/3的阿茲海默氏症患者可以使用,而目前臨床用藥6個月之後的追蹤,用藥的結果大多是維持症狀,讓病人減緩退化的速度,而心智測驗結果看來,病患的分數大約維持在一定的程度,所以藥物的作用只在於可以維持狀況讓病人不要那麼快的惡化下去,並無法讓病人回覆到未發病之前那樣好,能維持多久能??這因個人體質及適藥性而定,有些病人可能用藥6個月之後就退化到重度而不能用藥,目前大多數的病人用藥可以維持一到兩年,但是還是會退化到重度,用藥只是延緩退化的速度而已。

如果提早吃藥會不會有預防老人失智症的效果呢?目前如果為疑似阿茲海默氏症的病人(CDR=0.5),申請藥物健保局並不給付,必須自費購藥,以國外的研究顯示,藥物對疑似阿茲海默氏症的病人服用,並無明顯的效用,而且提早服用並無預防的效用。

因為藥物只有對輕度及中度阿茲海默氏症患者有效,所以建議當有記憶力減退的情形,請儘早就醫做詳細的檢查,及心智功能評估,以免錯過了用藥的階段。

(註4)阿茲海默氏症的十大警訊:

1.記憶力減退,並且影響日常生活

2.對過去熟悉的事物無法做好

不只是忘記關爐火這類看起來像是不專心的事情,例如,他們也許煮了飯,但卻忘了端上餐桌,甚至根本忘了自己做了飯,買了滿滿一冰箱的菜,還是重複去買菜。

3.說話表達發生問題

正常人也會忘記一些字或是適當的形容詞,但是阿茲海默氏症的人可能會自創不適當的字,製造一些無意義的句子。

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觀念

他們可能會忘記對時間及地點的感覺。想像自己生活在不同的時間,通常回到了過去,或是在自己熟悉的街道及生活環境中迷路。

5.判斷力、警覺性降低

6.抽象思考困難

7.東西擺放位子錯亂

我們一般人都可能會有一時忘記眼鏡、皮包或鑰匙放在哪的經驗。但是阿茲海默氏症的病人會完全忘記有那樣東西的存在,或是自己收起來放哪忘記了就說家裡遭小偷或是家人偷走了。甚至可能把衣服收在冰箱裡,這種位子錯亂的行為。

8.行為、情緒改變

容易出現憂鬱的症狀,悶悶不樂,夜眠狀況不好

9.個性改變

10. 喪失開創力

阿茲海默氏症是一種殘酷的疾病,對病人與家屬都是。如果病人是輕度阿茲海默氏症,醫生會很難啟口告訴他,因為這比告訴他得了癌症還要殘忍。『這種情況有些話會講不下去,你怎麼告訴一個人,你可能幾年後會臥床度過餘生?如何說的出口?這對家屬也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阿茲海默氏症不會造成死亡,多數是死於其他的併發症,所以開始是大腦記憶力不好,慢慢的行動緩慢手腳僵硬,運動神經系統也開始不行了,造成大小便失禁,最後躺在床上,但是很多人都還沒倒臥床的階段,就因為意外災害而死亡。

除了家人獨力負擔外,目前政府所提供的協助實在是少之又少,輔大護理系副教授陳惠姿在一場『失智老人照護研討會』演講中提到,台灣65歲以上非失智老人的死亡率約為10%,但是失智老人的死亡率卻高達50%,顯示失智者的照護需要更多的重視。

註1內政部

註2林信男、蔡茂糖、林憲,1984:林憲,1987:Liu,Lin&Teng,1995

註3門諾老人照顧社區基金會

註4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醫生的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