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王思捷台北八日電)來台訪問的美籍大英博物館學者司美茵(Jan Stuart),透過中央社專訪回想七零、八零年代在台生活經驗,對台灣的整體發展難掩驚奇,同時分享鑽研數十年的中華文化觀點。
三個月前才接任大英博物館亞洲部主任的司美茵,來台參加該館和故宮博物院首度合作的「世界文明瑰寶─大英博物館250年收藏展」,以及一項北宋文化國際研討會。
司美茵對台灣地區完全不陌生,她的北京話流利,對台北市更熟悉,因為她在一九七零、八零年代曾在台灣居住一年半,學習中文。
司美茵於一九七六年首度來台,她說,當初「是基於對中國文化的喜愛,看看是否有可能在台學習中文」。結果她獲得萬華區一對教育程度很高的夫婦接待,在台灣停留六個月。
「我們住在一個老社區,家中也沒有熱水。對當時年輕的我而言,那是第一次感受到,世界上有和美國人教育程度相同的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水準;那可以形容為一種文化震撼」,她說出這段回憶。
一九八二年她再度造訪台灣,在台灣大學學習中文,也在羅斯福路住了九個月。這段期間,她竭盡所能地融入、觀察台灣的民眾生活和文化,甚至經常和民眾擠在一起欣賞野台布袋戲。
因此,儘管司美茵隨後從未長居台灣,對她而言,台灣始終是很特別、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
司美茵表示,她在高中時期見到幾幅中國畫之後,就為其中的「寫意」意境著迷,進而對中華文化產生興趣;加上在台灣的生活經驗,使她決定要以研究中華文化為一生志業。
返美之後,她在耶魯大學獲得碩士學位,此後即鑽研中華文化,專長領域為宋代至清代的中華文化,曾服務於美國知名的史密森尼(Smithsonian)博物館,三個月前轉至大英博物館,遷居倫敦。
擁有台灣生活經驗的司美茵,對台灣、中國問題也有不同於一般外籍人士的觀察和感受。她說,討論台灣和中華文化問題,很難將政治和文化完全區隔,然而以文化研究立場來看,「台灣意識」和「中國意識」是有可能同時存在的。
她指出,以西藏和新疆為例,廣義的中國地區,存在著許多具有獨特性的文化,它們有個別的獨特性,卻也不可諱言的受到中華文化影響。
對於中華文化,司美茵表示,一般人總認為各朝代間的文化不同,但她的研究發現,各代之間有傳承、分享,也有一部分文化隨著時間而改變。「毫無疑問,中華文化一向隨著時代的律動而在改變著,」她說。
以明代為例,一般人總認為明朝採取保守的「鎖國策略」,事實並非如此。司美茵表示,明代初期和伊斯蘭文化曾有大量的交流,及至鄭和下西洋,以及永樂年間和西藏的來往,都說明中華文化具有和一般人認知不同的部分,底層文化的豐富變化和律動,和一般認為中國古代的「穩定」認知截然不同。
她進一步指出,宋代的貨幣和貿易制度,複雜性也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http://news.yam.com/cna/garden/200702/20070208921310.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