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秋雲/豐原報導】
文建會號召全國15團官將首,14日星期天整天在台中縣文化中心廣場匯演,不但可看到民間活力十足、極具藝術色彩的陣頭表演,周邊還有臉譜示範彩繪,200個面具,親子一起DIY。
【聯合報╱記者陳秋雲/豐原報導】
文建會號召全國15團官將首,14日星期天整天在台中縣文化中心廣場匯演,不但可看到民間活力十足、極具藝術色彩的陣頭表演,周邊還有臉譜示範彩繪,200個面具,親子一起DIY。
(2008/11/05 00:37)
地方中心/霧峰報導
您知道「藍染」嗎? 對藍染技法深有研究的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助理教授陳美合近日以作品「中國藍‧染世界」榮獲首屆於紐約舉辦之「全球漢服回歸設計大獎賽」最佳工藝獎,從來自世界9個國家上千套作品中,脫穎而出,連著名紐約雜誌《Moves》出版人兼主編雅庫博都大為讚賞。
市定古蹟台糖台北倉庫,明年將搖身變為國寶歌仔戲發展重鎮。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已免費釋出B、C棟倉庫,邀請明華園戲劇總團長期進駐排練,並籌畫傳統藝術教育推廣中心,預估即日起一年內可完成古蹟修復及進駐作業。
中華民國93年8月15日星期日
秀琴歌劇團南爭北討
文/施如芳
長久以來,廟口戲的鑼鼓聲一直是台灣庶民生活重要的背景音樂,它不知帶動過多少人趕熱鬧的快樂心情,讓大家扶老攜幼地往香煙繚繞的廟前集合。
2008/10/16
【本報宜蘭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從即日起到十二月二十一日舉行「台灣民俗大展」,邀請全台各地宮廟藝陣請出壓箱寶前來助陣,展出近百件百年以上的道教科儀文物,完整呈現台灣廟會慶典文化。
宜蘭傳藝中心「台灣民俗大展」內容包羅萬象,展出全台各地廟宇出借的百件文物,包括遶境、科儀、廟外、廟內等。另外,在傳藝中心的傳習街上並展現失傳的廟會 藝陣,包括布馬陣、公背婆、水族陣、鬥牛陣的鄉土道具;還有精緻的花燈作品,以及從台灣廟宇、民俗節慶延伸出來的民俗版畫,讓民眾充分體會台灣廟會文化精髓。
人間福報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00223
2008/7/25
西秦王爺聖誕 彰化縣內、外北管團隊、劇團 聖安宮演出
【本報彰化訊】彰化市西勢里聖安宮舉辦的「北管排場大會—北管好子弟與西秦王爺祭」活動,明天熱鬧登場,除了隆重的西秦王爺祭典,還有縣內、外北管團隊進行館閣間交流。
蘭嶼鄉朗島村昨天舉辦小米豐收祭與慶祝國小校舍落成典禮,雖然陰雨棉棉,但村民仍在朗島國小內堆滿小米、芋頭等農作物,感謝上天賜予豐收,大人、小孩穿著傳統服飾大跳傳統舞蹈,村民心情更high,耆老更連唱了一整夜的歌謠。
一大早,朗島村民家家戶戶將今年收成的小米、芋頭及捕獲的飛魚拿到朗島國小堆積、懸掛,農作物堆得越高、越多,代表村莊越豐收。部落男人都穿著丁字褲、戴銀盔,女性則穿戴瑪瑙、傳統服飾,村民不分大小,集中在國小參與這場傳統盛會。
今年小米祭適逢朗島國小新校舍落成,尤其該校舍仿照蘭嶼傳統地下屋而建,極具特色,豐收、落成連兩樁喜事要慶賀,村民們在事前就準備好幾首傳統舞蹈演出, 包括勇士舞、頭髮舞、小米豐收舞蹈等,小朋友也不甘示弱,小小勇士展現族群精神,搗小米、跳舞,小女生的頭髮舞也跳得有模有樣,許多家長對這份傳承感動不 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1/4370595.shtml
|
||
信義鄉地利國小總務主任全淵能有一副好歌喉,他擔心老家地利村的布農族傳統式微,8年前徵得耆老支持,組成「達瑪巒文化藝術團」,定期練習,重整傳統歌舞,獲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肯定,計畫扶植該團隊。 地利村布農族人全淵能擅長布農族傳統祈福歌儀,曾參加屏東縣的一原住民藝術團多年,並隨隊赴雪梨奧運表演過;只要部落有傳統活動,他都會參與,覺得布農族耆老有頗深的音樂藝術傳統,值得傳承,開始蒐集整理。 921大地震後,地利村獲不少社會資源協助,全淵能與多名中生代都有共識推動部落文化,帶頭創辦「達瑪巒文化藝術團」。 因為團隊成員都是布農族人,包括老中青四十多人,每到星期天晚上,集合在社區活動中心團練,很快打下基礎;團隊分赴外地,至曾在災後義助過社區的單位或鄉鎮,舉辦巡迴感恩表演。 全淵能說,藝術團隊在巡迴各地表演時,僅有一次獲文化局經費補助,多數全靠團隊自籌;打出知名度後,才接到演出邀請,收入扣除開銷,皆挹注車馬費,儘管倍嘗辛苦,族人從不言退。 目前他仍在學校任職,退居團隊總監職務,負責對外接洽;團長改由全秀香接任,與副團長幸秋達,共同繼續深植文化。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肯定他們的用心,最近透過文化局,表示要推動「文化園區扶植團隊」,索取多年來推展布農文化藝術的資料,可望納入扶植對象。 【2008/06/04 聯合報】
|
【大台灣旅遊網TTNews記者范銘偉/台南市報導】
在許多宗教建築、文物中中,往往可以看見傳統工藝之美,如神明的服飾、佛帽等等,都是傳統技藝的展現,其中就以貴重繁複的佛帽最具代表性。而神像的佛帽會依照神明職等及位階的不同,製作出各式不同型態的佛帽。
佛帽的製作基本上分為紙、金、銀、銅等材質,因為耐得住長時間使用,因此每逢神明生日或廟宇建醮等節慶才會更新。而每一個手工佛帽,背後所象徵的意涵,其實正是師傅對其作品的信念與堅持。
位在台南市民權路一段上的永祥佛帽工藝社,老闆林先生學徒時期學的是銀帽製作,開店後改為以紙作素材,製作多種款式的紙佛帽,每一件都非常精緻實用,親手打造了一片紙工藝的天空。
店裡對於紙佛帽製作要求非常嚴格,從最基本的製圖、組件打底、安金、上色,到最後的組裝成品,都必須按部就班。其他包括上底時間的控制、裝飾組件的搭配,都是師傅 一點一滴,辛苦累積而成的心血,才能完成如此精巧細膩的作品。
以多年下來累積的經驗,林先生建立起店裡手工紙佛帽的名號,店裡製作的種類,包括神明帽、神將頭盔、八家將帽、法師帽等。每一件作品對林先生而言,都是 一種客人所託付的使命,因此與客人建立良好的溝通,依客人需求精準地完成作品,便是永祥佛帽工藝社,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堅持。(攝影/范銘偉)
【大台灣旅遊網TTNews記者黃柏庸/嘉義市報導】新聞發稿時間:5/24/2008 8:29:00 PM
嘉邑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團5月23日下午三點半,在嘉義市政府中庭內,依古禮呈現傳統陣頭出巡,以及什家將步伐、陣法表演…等,10位大男生將每個角色扮演的淋漓盡致,呈現民俗藝術之美。
擔任拱吉堂執事林界任表示:「希望重新找回什家將文化的傳承精神,透過傳統民俗與藝術的結合,讓民眾耳目一新。」林界任的爺爺,是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第 2代老師林來得老法師,民國40年自行籌組「嘉邑古桃城拱吉堂」,並依附於鎭南聖神宮,成為該宮主神五府千歲的駕前什家將團,拱吉堂自創堂開始至今,已 50多年歷史。
近年來因社會觀感不佳,及受一些不肖之人士利用,拱吉堂什家將團現已很少再訓練新會員。但有感於保存與傳承文化資產的重要,又適逢農曆4月19日,也是什家將祖師爺「九天千眼帝」聖誕,因此在市府中庭循古禮呈現技藝,希望重新找回什家將文化的傳承精神。
根據拱吉堂解釋,「家將」就是隨待神明左右,聽候差遣之部將。「什家將」(八家將)是由民俗(傳統技藝)、藝術(面普之彩繪及身上之穿者)、拳術(強身)、藝術表演(步法之演變及變化)等之結合。(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記者陳雅芬/嘉義報導】
手工製錫業是台灣已經流傳百年的傳統金屬工藝,俗稱「打錫」。因為工作環境辛苦且無人傳承,過去曾極盛一時的打錫業已逐漸失傳,在嘉義有一位打錫師傅施學錦,仍固守傳統經營嘉義唯一一家的純手工打錫店鋪。
打錫師傅需要具備極大的細心與耐心。
記者陳雅芬/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