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殿【三穿殿】 指祠廟闢有三門的前殿建築。三川殿屋脊常配合開間分為中段高左右低的三段脊,使祠廟的立面更豐富化。「川」字同穿,為可穿越之意。

五門殿【午門】 祠廟第一進門廳開設五門者稱之,按古制天子宮殿闢五門,諸侯士大夫闢三門,庶民只闢一門,故主祀神祇為帝后級者,才可享五門之尊,鹿港龍山寺即有五門殿。又五與午同音,故亦稱午門。

龍虎門 寺廟前殿的左右門,按方位左為青龍、右為白虎,且習慣上是由龍門進虎門出。格局較大的廟,龍虎門本身也有三開間,並作凹壽式(註),如台北保安宮、龍山寺及行天宮等。

鐘鼓樓 祠廟中配置於左右的重要建築,通常左樓掛鐘右樓懸鼓,平日晨昏作息及重要法會以鐘鼓為號。鐘鼓樓並設之舉可追溯至周朝,唐宋時期的佛寺大都只有鐘樓,而不設鼓樓。台灣最早之例,可能是台南開元寺所藏「重修海會寺圖碑」中彌勒殿前的鐘鼓樓。台灣的街屋式及合院式祠廟因廟地窄小,多於正殿左右懸吊鐘鼓,並未另建鐘鼓樓,清末則常將鐘鼓樓直接建在左右護室的屋頂之上,如台北大龍峒保安宮及艋舺龍山寺,戰後又盛行將鐘鼓樓建於三川殿兩側的作法。近代台灣寺廟的鐘鼓樓喜作六角形攢尖重簷頂,可能係受到首開先例的台北艋舺龍山寺之影響,龍山寺採用扁六角形,使其具正背面,頗為高明。

註:
凹壽【塌肚 凹肚 塔壽】 房屋入口處內縮,成為簷下有步口廊,使壽樑外顯的作法。依內縮深淺有大小凹壽之分,「凹壽」一詞目前所知,最早出現於日治大正6年(1917)台北保安宮的石碑中。塌肚及塔壽為客家地區用語,凹肚則為潮汕匠師用語。

資料來源: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李乾朗著,台灣館 編輯製作,台北市 遠流,20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talanta 的頭像
    atalanta

    AtAlAntA的倉庫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