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更新日期:2008/02/03 04:39  林上祚台北報導

從Hello Kitty到神明公仔,長期研究台灣佛教的江燦騰教授直言,台灣社會讓宗教信仰與戀物拜物情結,神秘地糾結在一起,「神明公仔」雨後春筍般冒出,更加助長宗教商品化風潮。

帶動好神公仔旋風的全家便利商店分析,「台灣生活壓力大,蒐集公仔可以從壓力中獲得解脫」,公仔收集本身儼然成為現實社會的救贖。

「公仔」一辭,源自於香港對人偶和人形玩具的通稱。台灣公仔收集熱從麥當勞開始,到統一超商九十四年的Hello Kitty冰箱吸鐵,到去年七月全家便利商店的「好神公仔」,公仔收集成為全民運動。

不過,江燦騰對於神明公仔化現象,卻深不以為然。

江燦騰說,台灣近三十年來,宗教活動已經愈來愈商業化,過去不講形式的聖嚴法鼓道場,現在也請藝術大學參與,使用動畫特效;有些大型道場活動,還上電視臺打廣告,背後都有很強的商業機制運作。

「以前香油錢是自願的,現在變成是信用卡聯名卡在推銷。」江燦騰說,有些廟宇推出點光明燈,安太歲,給神做乾兒子,居然還分價碼,台灣苦難這麼多,居然沒有提供免費濟渡,「顯然這是神都是有階級意識,根本沒有慈悲心」。

江燦騰說,公仔現象背後問題的關鍵是,神明公仔到底被當成「神像」,還是當「藝術品收藏品」?

佛像雕刻藝術,買回供養的信徒畢竟是少數,但如果買回當收藏品,就完全沒有供養的心理壓力,公仔有市場、會增值,被一般人當成是吉祥物,不再是純粹宗教藝術品,剛好符合台灣民眾信仰宗教「利己」心態─「信了神就可以得好處」。

江燦騰說,從Q版神明公仔,到陰廟求明牌可以看出,台灣宗教信仰一直都無法脫離「信了可以得到什麼好處」的現實主義,即使有些知識份子接觸秘教,也非出於深層情操,而是多少希望藉此攀附神力喇嘛。

缺乏人文素養的結果,使得宗教創作也不是從美學角度出發,是從「靈不靈驗」的市場角度出發。

江燦騰認為,隨著時代變遷,宗教文化也會演繹,即使是最保守的日本佛教,和尚也以饒舌歌方式唸經文,不再用傳統佛經念法,「變,並不可怕」,但需要有精緻文化內容,宗教創作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尊重,才會有精製的文化內涵,否則很容易流於膚淺。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203/4/sz2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talanta 的頭像
    atalanta

    AtAlAntA的倉庫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