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本來只打算重點式的條列出相關的食物做簡單的介紹,沒想到出師不利(用在這裡怪怪的…),把"米龜"當做第一個搜尋點,結果光是"龜"狀食物,就整理出又臭又長,足足8400字的內容…所以,對以下內容沒興趣的人可以不用點進去看XD
本篇文章純粹網路資料彙整,每段文章我都會註明出處,各位朋友除了本篇全篇引用外,不要自行節錄我所整理的段落使用,請直接至原文參考。一、「龜」文化
自古以來,先民就很崇拜背負甲殼、水陸兩棲的龜。他們不但相信龜有神秘的靈力,而且也把龜殼看作寶物,甚至當成貨幣使用。孔子說:「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把龜與玉看得同樣珍貴。考古學家曾經在新石器時代的許多墓葬中,發現陪葬的龜殼,有人認為那是巫師作法的道具,也有人認為代表著墓主的財富與地位。到了商代,龜成為占卜的重要材料,許多大海龜甚至來自數千里外的南海,可以想見當時人對它的尊崇與信仰。在《史記》的龜策列傳中,就記載了許多古代的龜卜習俗。
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把月亮運行所經過的群星,分為二十八宿:東方是青龍七宿,南方是朱雀七宿,西方是白虎七宿,北方是玄武七宿。漢代人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合稱為「四靈」或「四神」,並且把它們的形象,大量運用在畫像石、畫像磚、瓦當、銅鏡和印章上。玄武原指黑色的龜,到了漢代,卻變成了龜蛇纏繞在一起的形象;後來,道教又把玄武神的信仰人格化了,成為「玄天上帝」或「北方真武大帝」,造型多為披髮跣足,手執七星寶劍,腳踏龜蛇。目前在台灣地區,奉祀玄天上帝的廟宇,共有三百多座,真可說是香火鼎盛。
古人對龜的尊崇和信仰,顯然與龜的生理特性有關。龜不但有堅硬的甲殼保護身體,還可以長期忍饑耐渴;而牠的長壽,更為人所羨慕,成為吉祥的象徵。自漢代至宋代,往往把官印的頂端,鑄成一隻龜的形狀,叫做「龜鈕」,做為富貴與威信的標記。
龜還有另一天賦,就是能背負重物 ,古人因此把石碑的底座,雕刻為龜的形狀。龜碑趺從南北朝開始出現,唐代最為盛行,直到清代仍然延用。明代人把馱碑的石龜,取了個異名叫「贔屭」﹙音ㄅㄧˋ ㄒㄧˋ﹚*註一 ,還說牠是龍的九個兒子之一,使龜和龍也扯上了親戚關係。清乾隆皇帝為了表彰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特賜十塊以金門「麻糬石」雕刻而成的龜趺*註二 御碑。每塊碑高3.1公尺,寬1.4公尺,漢文滿文並列。不料運抵台南府時,其中一座龜趺落入海中,直到一百多年後,才又被人發現,供奉在保安宮內。
龜本是非常受尊崇的動物,但是到了元、明以後,卻突然變成取笑的對象。有人認為是元代漢人受異族統治,卻不敢抵抗,太過懦弱,好像烏龜把頭與四肢縮入殼中一樣,所以成為罵人的渾話。不過這種說法究竟對不對,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註三
二、「龜」狀食物與信仰
(一)臺、閩「龜」文化概說
國語龜與歸的讀音相同,清代學者褚少孫在《補龜策傳》中就說:「能得名龜的,財物歸之,家必大富。」更巧的是,台語龜的讀音又與「久」相近,加上陸龜的腳指頭正好前五後四,天長地久的寓意,在在加深了閩南沿海居民的乞龜文化。 *註四
台灣民間每逢祭神、酬神、喜慶、喪葬等場合,常以龜形的食物做為祭品或禮物,並有七、八種不同的形式,包括紅龜粿、麵龜、糕仔龜、豐聘龜、鼠麴粿龜、米龜、米粉龜、麻糬龜、餅龜等,大的可達幾千斤,小的只有幾兩而已。這些龜形祭品雖然各有不同的用途,但無非是祈求長壽、吉祥、富貴、靈驗等意義。
元宵佳節,台灣地區流行乞龜習俗,其中又以澎湖最盛。各地寺廟會製作許多龜形祭品,供善男信女乞求,用意在於添福添壽。龜的種類繁多 ,除了各種龜形食品之外,還有用米包疊成的米包龜、用錢幣紮成的金錢龜,甚至還有用黃金打造的金龜等。只要擲得聖筊,就可將龜帶回家,但是明年必須加倍奉還,幾年之後,巨龜往往超過千斤。遇到賴皮不還的人,廟方就會公布他的姓名,民間稱為「龜上壁」。*註五
葛洪(抱朴子)曰:「有生必有死,而龜長存焉。」龜有靈驗和吉祥長壽的象徵。澎湖志書中載:“喜慶相贈曰紅龜。”《臺灣風物志》中載:“(生子)贈紅龜以祝長壽。”,連橫《雅言》中有也提及” 年節祭祀之時,每製紅龜,以饋戚友;臺語呼「龜」如「居」,謂可居財也。紅龜有二:曰「米龜」,雕木為龜形,以糯米之[米祭]印之,裹糖及豆沙、麻仁之類。曰「面龜」,以麥粉作之,其餡同;祝壽用紅桃、喪用饅頭,吉凶之禮固有異也。”*註六 人類均有求吉求壽的心理,所以我們的祖先自古就用龜為犧牲。但是,時至今日活龜求之不易,故漸發展出替代品-龜狀食品。 *註七
至今,閩南、臺灣一些地區民間,每有嬰兒滿周歲,要特製龜狀的紅龜饋送親友。說是龜者善爬,象徵嬰兒很快能開步走路。龜者長壽,不也帶有希冀嬰兒健康長壽的內涵麼?當然,閩南、臺灣人對紅龜米果的情有獨鍾與當地的崇龜習俗不無關係,在當地人的心目中,龜為吉祥物,是福、祿、壽、喜、財的象徵,因而,居家養龜賞玩者甚多,崇龜之風甚烈,這在其他地區恐怕是不多見的。*註八
(二)「龜」狀食物於信仰與文化之實踐
說起中國人對烏龜的喜愛,可以遠溯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河南省出土的仰韶文物上,已有龜紋圖案。烏龜以其長壽、祥瑞的象徵,與龍、鳳、麒麟並稱四靈獸,廣受民眾喜愛,大量出現在民間祭典或生命禮俗之中。 *註九
1. 乞龜
乞龜,又稱祈龜或求龜,元宵節的「乞龜」活動,迄今依然傳承著。龜以糯米製成,早年乞龜,以卜杯問神同意與否,獲同意者可將「龜」運回享用,次年還以稍大一號的「龜」,供他人再「乞」。如此輾轉輪替,年復一年,龜的型體越做越大,因此形成一個社群、家族共同乞龜,一齊分享的型態。近年大多不再乞來乞去,變成自己或家族共同製作,自己乞回饗用了。 *註十
2. 春節
從初一到初五的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非常重視祭神拜祖,來祈求福氣吉祥,所以甜粿、菜頭粿、發粿、包仔粿都是不可缺少的祭品,用來表示「新年甜、好彩頭、發達發展」。可是,可能因為應時祭拜的食品已經太多,所以就沒有再製作紅龜粿了。
3. 天公生
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誕辰的日子,俗稱「天公生」,是年節中一個非常盛大隆重的祭典,所以家家戶戶在前一天就要忙著準備應時祭品並且齋戒沐浴,準備祭祀天公。祭品中一定要有紅龜粿以及粿模側邊印製長條形的包餡連錢粿。紅龜粿要以十二、二十四、三十六個的吉祥數字放在供盤;連錢粿則要放十二個。這是用來向天公祝壽並祈福的。
4. 上元節
農曆正月十五是天官大帝誕辰的賜福的日子,又叫元宵節。這一天家家戶戶會用紅龜粿、紅桃粿祭拜天官或祖先。為了表示虔誠、禮數以及祝壽的最高心意,所以,在數量上會多印一些,或是用「雙連龜印」多印一些。因為用「雙連龜印」所印出來的雙連龜粿,一隻視同兩隻,效果加倍。
5.土地公
農曆二月初二和八月初二都是土地公誕辰的日子。這一天家家戶戶會印製紅龜粿並準備牲禮祭品像土地公祝壽祈福。紅龜粿要在祭拜完之後吃掉,用來表示「食福長壽」的意義。
6. 觀音媽生
信徒會在農曆二月二十九這一天,用紅龜粿、桃仔粿來向觀音媽祝壽,以祈求福氣。
7. 清明節
清明節掃墓祭祖的活動中,一定少不了「粿」。這些粿在顏色上分成二類:
a、紅色:紅色的龜粿是在祭拜老墳時的祭品,用來表示祖先的德澤。
b、青色或米白色:祭拜新墳時為了表示對親人的哀思或祝福,會用不染色或用鼠殼草(或雞屎藤葉)摻入米中磨做粿。 *註十一
8. 周歲
好不容易盼到度晬(周歲)外婆又要準備度晬紅龜(又稱外媽龜)以及大麵和帽子、衣服、襪子、鞋子也就是從頭到腳全套行頭。短短幾年內嫁女兒張羅嫁妝;一下生外孫一下又添外孫女,要是經濟情況差的話這個外婆也不好當。
嬰兒滿一歲時,要『做度晬』,傳統舉行『抓周』『試兒』之禮,俗禮是在這一天要讓嬰兒腳踏紅龜粿,乃是取意長壽,如果是男生,外嬤要準備『雙連龜』,若是女生的話,就準備『紅龜』,象徵小孩長壽如龜。雙連龜表示連連生男孩的意思。
9.子孫龜
台灣的廟宇,在建醮或慶典時,多會舉行乞平安龜的活動。如在今年乞得一隻平安龜,那麼明年就必須做一隻更大的平安龜來還,而且必須連續三年。而[子孫龜]卻是一種會員制的活動。台灣的廟宇可分為中柱,轎班、東、南、西、北角頭所組成的信徒會,各角頭的會員由十幾位到四五十位不等。依傳統的約定,當成員中有人[添丁]時。就要在當年神明壽誕或慶典時訂做子孫龜,分發給各會員來分享他的喜悅。據老一輩的經驗說,每逢虎年,龍年時。都會分到十幾隻的子孫龜;近年來每年頂多只能分到兩三隻而已。這也是宣導節育的成果之一吧。
10. 作十六歲
台南有一特別的習俗就是作十六歲(成年禮),農曆七月七日[七娘媽生]外婆,舅舅又要準備新衣服、新鞋子、金鍊子、金戒指為外孫作十六歲;如果是外孫則作[雙連龜]如果是外孫女則作[紅龜]以為男女有別;阿嬤就準備[七娘媽亭]胭脂、水粉、甜竽、肉酒、鮮花、五牲、四果去祭拜七娘媽。鑽過[七娘媽亭]後從此告別孩童時代,從此刻起已經是真正的大人了。
11. 祝壽
辛勞了大半輩子,及至年老兒孫滿堂,兒女感念父母的辛勞每逢父母親生日壽辰,就會大肆慶祝;兒子準備[後生龜]祝福父母長壽。媳婦準備[媳婦桃]表示婆媳很協和。出嫁女兒準備[雙連龜]代表心跟父母永遠相連。如果有孫女出嫁則準備[歪尾桃]回來給阿公,阿嬤祝壽。然後以五牲四果祭拜神明及祖先。祈求父母長命百歲。拜過壽後就分送這些[紅龜粿]送給鄰居親友。讓親友一起來祝賀老壽星。同時也表示這一家的子女很孝順父母。至於[壽桃]這種東西是國民政府來台灣時,才帶過來的習俗。現在的台灣人都以[壽桃]來祝壽的居多。反而不曉得,古早的台灣有這麼美的習俗。*註十二
(三)閩南地區與「龜」文化
1.閩南僑鄉永春縣
在閩南僑鄉永春縣,有一種名為“榜舍龜”的紅龜米果(粿)自古出名,成為人們普遍愛好的美食。“榜舍龜”的來歷有一段軼聞:清朝乾隆年間,有個叫葉紹本的常到孫榜經營的紅龜攤買紅龜米果(粿)吃。他後來考中進士,選進翰林院,幾年後,葉紹本到福建任職。有一次,到永春主考鄉試後,特意來到孫榜店作客。一時,孫榜小店門庭若市,人們羡慕說:“有這位朝官光臨做靠山,孫榜當尊為舍人了,不用再賣紅龜了。”然而,孫榜並沒有依附權貴,他不但像往常一樣,起早摸黑制售紅龜,而且更注重食品質量。於是,贏得更多人對他的敬重,人們尊稱他“榜舍”。久而久之,把他製作的紅龜米果叫“榜舍龜”。這種紅龜,米果皮鮮嫩,龜餡甜美,酥鬆清香,入口甘中略帶冰涼,十分可口,在東南亞華僑中一向享有盛譽。 *註十三
2. 鼓浪嶼種德宮「正月十二日至十八日乞龜」
閩南所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宮廟,恐怕只有鼓浪嶼的種德宮才有如此隆重的乞龜活動,這應與閩南人普遍存在的烏龜崇拜有關。在閩南,龜與貴諧音,百姓將龜看作象徵“福、祿、壽、喜、財”的吉祥物,因而民間多有做米龜習俗。“乞龜”所用的龜是糯米或麵粉做成的,用木模鑄出烏龜樣子,龜背上刻著“闔家平安、生意興隆、早生貴子”等諸如此類的吉祥文字。種德宮供信眾乞的龜最大的約80斤,最小的約50克。乞龜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放龜。正月十二日至十八日,信眾會到種德宮保生大帝神像前許願,他們或親手製作或買來米龜放在宮中(現在多為信眾出錢由種德宮置辦各種米龜),這稱為放龜種,意即種“富貴”籽,得“富貴”果。第二階段為乞龜。向保生大帝許過願,要到擺滿米龜的供桌前挑選中意的米龜。生意人多取背上刻“生意興隆”的米龜,而求平安的則取“闔家平安”的米龜,大小隨意,然後帶回家。第三階段稱為還龜,乞來的龜來年都要奉還的。因為人們認為,向保生大帝許下的願如果實現了,來年必須還龜還願,而且多是雙倍奉還。
乞龜活動持續六天,由於人們普遍存在著希求富貴的心願,因而,乞龜活動很受信眾的歡迎,成為種德宮主要的信仰活動。
*註十四
(四)臺灣與「龜」文化
1.桃園縣八德市的乞龜活動
約在一百多年前,八德是個富有農村氣息的村落,農民們為了紀念庄頭與庄尾的土地公生日,地方上有一位測量師康玉麟阿伯及地方仕紳邱淵阿伯,提議來製作米糕龜,慶祝土地公誕辰紀念日。起初每隻做六台斤,共做了六隻敬奉八德開基祖土地公,到了第二年,每隻再加添二斤或三斤,陸續有村民耳聞後更增加人數來參拜,米糕龜的體積也逐年增重了許多;曾經有製作米糕龜的師父,創下了6000台斤龜王的紀錄。
一般在求龜儀式中擲杯得愈多次聖茭為勝者,勝、負者各得大、小隻神龜。雖不知是哪一位幸運者由擲杯來求得龜王,但只要以誠心來乞求,自然就會得到神龜,但是要記得來年要來還,如果未準備米糕龜也可以每一台斤多少元再合算斤數來還。至今已有地方上有心人士為開基祖土地公成立管理委員會及福德會,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都會在三元宮前廣場舉行盛大的「還龜求龜」儀式,來答謝神明保佑平安;前一年受到神明庇祐的人,在這天依祈願的大小提供不同數量的米糕龜還願。祈求願望與平安的民眾,把米糕龜求回家中或分給親朋好友。鄰近的土地公也都會請到這裡來供善男信女敬拜。此項地方上的民俗文化傳承,是八德市先人遺留的寶貴文化資產。 *註十五
2.澎湖元宵乞龜夜未眠
在離島過元宵跟在台灣本地不一樣,澎湖元宵乞龜是過節重要的活動之一,「乞壽龜」或「乞平安龜」是最熱鬧的事,它源自中國習俗和觀念的「龜」及「鶴」均代表長壽靈性動物,演變至今,「龜」的種類變化很多,除上述的麵龜、鳳片龜外,尚有糯米龜、麵線龜、麻薯龜、巧克力龜、黑糖龜、蛋糕龜等,近年來更製作金錢龜、超級大米包龜、黃金龜,重量愈來愈大,讓澎湖元宵節乞龜活動更具特色。 *註十六
相較於台灣廟宇零星散見的乞龜活動,澎湖的乞龜不但以大取勝,各廟宇更是費盡心思、推陳出新,以不同材質設計出各種獨特樣式。不僅在地人喜歡求隻神龜回家,連台灣本島居民也前來參觀與乞求,可說是澎湖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每逢元宵眠,澎湖各大小廟宇照例舉行乞龜祈福的傳統民俗活動,鬧上三天三夜。走在街上,許多店家供著乞回的神龜,龜身上還插著一柱清香,「只要是澎湖人,應該都有乞龜的經驗吧,」賣紀念品的老闆這麼說。
澎湖乞龜規模較大的幾所寺廟:馬公鎮天后宮、東邊的隘門三聖殿、南端的山水上帝廟、鎖港北極殿,或是經跨海大橋一路北向的赤崁龍德宮和外垵溫王廟,在地人都會熱情地推薦遊客不要錯過了天后宮的超大米龜,或是上帝廟與北極殿不相上下的純金大神龜。「我們的大米龜,叫八卦旺來大吉壽龜,是請過小法師『入神』的,」澎湖天后宮主任委員楊國夫解釋,這隻以八千斤白米加上六百斤鳳梨和橘子堆砌而成的米包龜,有宗教性趨吉避凶的神力。過去,供人乞求的神龜,主要以肪片龜(以糯米粉和糖清揉成)和米龜為主,依使用材料,還有粿模印製的紅龜粿、米糕龜,堆砌型的麵線龜、米粉龜、餅乾龜、饅頭龜、蛋糕龜、泡麵龜,還有以竹紮龜籠或保鮮膜綑包的金棗龜、果凍龜、糖果龜等等,其中最受矚目的自屬純金打造的黃金龜。
過去乞龜的方法十分簡單,有意願的民眾可以前往任何廟宇,相中廟裡羅列的眾多小神龜之一,燃上三柱清香敬告神明,然後擲筊杯決定。如獲成杯(一陰一陽),則插上香枝,表示名龜有主,然後至服務台登記,迎回家中供奉三天再食用,並在明年還願,奉上一隻斤兩更重的神龜。至於價值不菲的大米龜或是大金龜,乞龜的方法和條件就嚴格多了。「也是沒辦法,六十兩的金龜,就曾經有去無回,」山水上帝廟主任委員陳亨富無奈地表示。曾經有信徒乞得價值百萬的金龜之後,卻因經商失敗而落跑,導致隔年金龜沒人還的「烏龜事件」。此後,所有提供金龜供民眾乞求的寺廟,都訂出了層層的規定,以防神龜成了落跑龜。 *註十七
三、「龜」狀食品的種類
台灣各地許多廟宇在元宵節舉行「乞龜」祭典,由各種材料製成米龜、含有長壽寓意的麵線龜、糕仔龜、麵粉龜、柑仔龜、風聘龜、鳳片龜、米糕龜、糖龜、錢龜、米粉龜、等神龜,任由信徒擲筊求乞,乞得神龜之後帶回家中在神案上供奉幾天,再分切給家人親友「吃平安」,年長者食頭尾四肢,年幼者分食龜身,全家分享神龜所來的福氣與靈力。
1、紅龜粿
閩南、臺灣人很會做紅龜粿,從粿皮的製作到餡料選用都很考究。粿皮用糯米、秈米粉漿混合成幹濕適度、又軟又韌的團塊,待蒸到六七成熟時,加進少許食用染料揉勻為皮。然後,像做包子一樣,包進預先備好的鹹餡或甜餡。鹹餡料通常是八寶飯、蔥油豆沙等。甜餡多為麻酥、花生酥、綠豆沙、芝麻、番薯茸、蜜餞碎塊等。餡料包好後,用手搓成大圓團,在木刻的凹狀模壓出圖紋。圖紋大都為“壽”字或花草等。看上去猶如一件精美可愛的藝術品。在印好的紅龜底部抹上一層薄薄的花生油,墊上竹葉、香蕉葉,入蒸籠蒸上10多分鐘即可食用。有的農婦還習慣到百草茂盛的郊野採摘艾葉、鼠曲草(保健草藥)的嫩葉,經過洗淨,煮數分鐘去澀味,再搗爛加入米漿粉揉勻,製成獨具特色的“綠色食品”,這不但口味殊香,而且還有保健作用呢!但在溫飽問題未能解決的年代,沿海人逢年過節常到海邊採集虎棲(食用海藻)充當紅龜粿的餡料。至今還流傳著一句充滿辛酸的俗語:“紅龜皮虎棲餡”,其意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有異曲同工之妙。 *註十八
2、米龜
用七成糯米和三成粳米混合,磨成米漿,壓幹成粉塊狀,一塊搓成包子一般,包上餡料,如果要做甜龜,則包白糖、花生碎、芝麻,如果要做鹹龜,則包肉、筍、韭菜。把這團包了餡料的粉塊壓進木板刻制凹進去的模型的龜板上,印出龜的形狀,再貼上兩片粽葉,輕輕將龜板翻轉過來,取下制好的米龜,放進蒸籠,蒸熟即可。"天公生"的米龜叫"五全龜",隱約可見龜頭和四隻龜腳,整個兒也是龜樣的橢圓形。另有"雙頭龜"和"箭仔龜",前者是長條形的,有人乾脆叫它"枕頭角";後者呈蔓形,較小。這兩種則是老人生日做壽,小孩滿月對歲時才做。
米龜主要用來贈送親友。送時一定還要搭配”圓”和"牽",否則會被認為是無禮。據說是送乞丐吃,才只送龜。這樣,圓和"牽"就必不可少,而且同龜的數量要有相應的搭配。比如送四隻米龜,就得配上兩個圓兩個"牽"。圓,實際上就是圓饅頭染紅,"牽"則如同米龜,約十來釐米長,三四釐米寬,也做成紅色的。一般印製米龜的木龜版的側面,就是用來印製"牽"的。"牽"是門環的意思,因為印製"牽"的板上只是刻了些圓圈圈,狀如門環。"牽"由於較小,包的東西自然沒有米龜多,所以俗話說:"有龜不吃”牽”。" *註十九
3、風聘龜、風片龜
由熟糯米製成,每一隻龜上面除了小龜要略畫上龜殼圖樣外,大的龜都需要畫上吉祥圖畫,如:麻姑獻壽,萬壽無疆,八仙賀壽等圖。
4. 米糕龜、肪片龜
埔心鄉大華村大新路的大華餅行之米糕龜的製作過程十分簡單,只要將糯米炊熟,加糖攪拌,即成「米糕」,接下來就是塑型的功夫了,無論是要做成烏龜的形狀,還是要做成桃子、豬、羊等形狀皆可。一般而言,米糕龜有現成的模子,只要將炊熟的米糕倒入模中印製,即可成形。米糕龜不但不需將糯米磨碎,亦不加「餡料」,完全是以「實的」糯米製作而成,因此,糯米的選擇、糯米的炊製時間(米心一定要透)及糖的選用(一般採用二號紅砂糖,製作麵豬、麵羊時,則使用特級白砂糖,以符合豬、羊的體色。)則變得相當重要,甜中帶Q的麻糬口感,即為其特色所在。 *註二十
5.糖龜
今年七十八歲、製作糖龜已有三十多年經驗的老師傅黃清潭說,坊間流傳古早時代的人因為家中的床舖高低不齊,於是從外面取些石頭墊在床腳下,一直等到床壞了,要換新床時,才發現原來床腳下的石頭是一隻烏龜,也了解到烏龜在不吃不動的情況下,可以活得那麼久,是一種長壽的動物。
這種認知後來演變成民眾在中秋節時,會在神明供桌及祖先牌位前供奉用糖所做成的糖龜,祈求長壽與財富,但現今因為糖龜製作不易,所以多以麵龜取代,知道有糖龜這項吉祥供品的人越來越少。
黃清潭表示,糖龜主要有三種顏色,最常見到是粉紅色代表長壽、青綠色代表玉器、黃色代表黃金,後兩者代表財富,過去都是民眾在中秋節用來向神明與祖先祭拜的供品。
他說,以前因為農業社會經濟不富裕,祭拜糖龜是富有人家才有的習俗;而供桌上的糖龜更成為小孩渴望獲得的食品,由於當時祭拜總需一段時間,無法忍受的小孩常常用手指沾取部份已先溶化的糖水偷嚐,若被大人發現時,小孩總是以「我沒有偷吃糖龜,只是吃龜尿」的言語來推卸,相當有趣。 *註二十一
另外,閩南地區也有糖龜,臺州石塘鎮人逢年過節都愛做糖龜(音jiu),紅糖拌糯米粉蒸熟,然後放在糖龜印裏按出一塊塊磚頭大小的糖糕,質糯而味香甜。糖龜印家家刻制的都不一樣,但佔據模具中心的主體是一隻變型的烏龜,有長壽的內涵。烏龜的外形輪廓有長方形、六角形、橢圓形、菱形和葫蘆形等。在這一殼中調動佛手、梅花、喜鵲、魚蝦等形象,組成一個“壽”字,四角配以吉祥如意或福、祿、壽、喜等圖案。模具雕刻質樸自然,圖案均衡完整。 *註二十二
四、結語
乞龜回家的信徒,來年必須「還願」,怠謝神明的賜福。如果信徒過去一年所許的願望實現,第二年一定要加倍奉還給廟方更大的神龜。所以從廟方神案前供品的多寡,就可以猜到這座寺廟神明的靈驗程度了。乞龜願雖然不具強制力,但通常沒有人敢白吃不還,乞龜不必簽訂契約也沒有徵信調查,信仰的力量使乞龜的信徒信守人神之間的承諾,並發揮人性的自覺。
如今現金折價,或是抵押之後才能乞龜的方式,顯示的是,人神之間的誠信不再。或者,在這個人情澆薄的年代,早年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漸漸失去了。的確,在各個寺廟的牆上,都貼著欠還的長串名單,許多民眾欠還的不過是一對橘子,或是幾斤米龜。想來不全是還不起,而是忘了還,真叫神仙也要無奈嘆氣。 *註二十三
但,去掉宗教信仰的層面,龜狀食品早已深植閩臺地區民眾的飲食文化之中,改天在市場若是看到有賣紅龜粿的,不妨買來吃吃,讚嘆師傅的好手藝,不論是製粿師還是模具師;順便回想中國人與龜之間的關係。
(完)
一、解釋用力的樣子。文選˙張衡˙西京賦:綴以二華,巨贔屭。動物名。龜類,好負重,舊時碑下所刻仙龜怪物即是。(教育部國語辭典)
二、龍生九子,各有本領,其中一子「贔屭」,能負重,漢、唐時代,就出現了上碑、下龜的龜趺造型,石龜由甲殼下揚起頸子,巨目咧口,四足撐地,力托千斤,碑上則記載功績聖德。
張靜茹,《從「乞龜」到「槓龜」──中國的玄武文化》,光華雜誌。
三、劉克竑,中國文化裡的”龜”
四、台南高農食品加工科,米食加工-玖、米食典故
八、同註4
九、同註4
十、桃園縣政府文化局,乞龜
十一、萬宗「龜」一:年節飲食文化與紅龜粿,年節飲食文化與紅龜粿
十二、紅龜粿網頁
十三、林博專,閩台名吃”紅龜粿”
十四、鼓浪風情“種德宮的民間信仰活動”
十五、 同註10
十六、澎湖縣政府觀光局
十七、蔡文婷,元宵乞龜夜未眠,台灣光華雜誌社
十八、 同註13
十九、年節筵席食宿
二十、大華餅行
二十一、大紀元電子報
二十二、台州旅遊網
二十三、同註1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