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嗯~最近有想去故宮走走


佛光普照-院藏佛經佛畫珍品展
展出時間:94年10月7日-95年1月15日
展出地點:展覽室204、205


清代帝室篤信佛教,康熙、乾隆二朝先後有藏文甘珠爾及滿文大藏經的傳寫及刷印,雍正皇帝更有《御選語錄》及《御錄經海一滴》之選編。皇宮殿閣常有佛經的宣講和禮佛的祀拜,離宮內院更有許多佛畫及經書的陳列及收藏。這些華美精緻的佛經與佛畫,往昔深貯大內,今日則化為公藏。此次精選佛經及佛畫,做珍品展出,能使社會大眾窺見此寶藏於一斑。


展出的佛經,包括宋元刊刻及著名書家、釋者繕寫的大乘經典,《金剛經》文字言簡意賅,又能充份展現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其流傳淵遠,雖在出版刻印甚屬簡易的宋、元兩朝,仍有許多書家願以親手書寫,以示敬誠;再者,佛像圖繪是諸佛菩薩三身形貌的示現,展卷時之目眩神迷,尤屬明代彩繪密教經典,最稱精絕;《華嚴經》闡述法界緣起、事事圓融無礙的思想,是華嚴宗立名及根據的經典,其雖源自印度,然後來成為中國佛教重要宗派之一;至於觀音經典,與兩晉十六國時觀音信仰的形成有密切關係,更說明了自西晉太康七年(286)竺法護翻譯《正法華經》、後秦弘始八年(406)鳩摩羅什翻譯《妙法蓮華經》之後,觀音「救苦救難」、「化身無礙」的形象,便深植在世人信士的心目之中,也成為了今日觀音信仰中普遍概念。


佛畫部份,則有名人書經及護國天王、文殊、觀音、羅漢等畫像。展覽主題,除展現畫家以各種巧思書寫經文外;另有以阿彌陀佛為主,普賢、文殊及觀音菩薩,和天王佛像的組合;以及漢、藏不同形貌的羅漢造型,姿態各異,呈現出豐富有趣的畫面。


<參觀特展網站>歷代佛像雕塑藝術展


本展覽以金銅造像為主,並包含部份石雕作品。金身原來就是佛像外觀三十二項特色之一,因此,不論木雕、陶塑或石刻往往在表面飾以金色,以表現佛的功德,如日光普照一切眾生,無所不在。如佛經所云:


(佛)身黃金色,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上至二十八天,下至十八地獄,極佛境界,莫不大明。(《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金色相,其色微妙,勝閻浮檀金。(《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


金銅佛是指以青銅為胎,表面鍍金的佛教造像,例如,院藏品中,作工精良且記年為北魏太和元年(477)的「釋迦牟尼佛坐像」。鑄造的方式主要有二:翻砂法和失蠟法,翻砂法是以砂或粘土為材質,做成和成品凹凸相反的模子,通常由二個以上的模子組成。將青銅溶液流入後,去模即成,如頭光或身光的部份,六朝多用此法。失蠟法是以蜜、蠟等作成與成品相同的模型,外覆以粘土,蠟經加熱後流出,其空隙註入青銅合金,拆出內外模即成,此法可製造較複雜的器形。隋代是翻砂型逐漸改用失蠟法的轉變期,隋代之後多用蠟型法。鑄造成型後,外塗金汞相溶的金泥,經過炭烤加熱,使汞蒸發汞,再經過刷洗、壓光等過程,使鍍金堅實附著於器表。初成型的成品表面是粗糙,需要經過細部修整和打磨等手續,或是刻線以表現眼或衣褶等,使造像更加生動。


現存石雕或木刻作品,往往尺寸較大,金銅佛根據文獻記載亦不乏六尺以上與人等高的作品,但是因為歷經北魏、北周和唐代的三次滅佛、戰亂和經濟不景氣,造像屢被破壞,銅造像被熔解而再利用,因此早期留下的多為二、三十公分以下的造像。明、清因距今時代較近,寺廟中可見大型造像,但因銅材價值昂貴,故多為木或石為主材料外塗金;再加上移動不易,國內和歐美少見大尊金銅造像,此番展出二組四件大型明代造像實屬難得。


小尊的造像易於隨身攜帶,可作為行旅時的護身符;再者,金銅佛可供於家中佛堂祭祀,傳世作品的附件多半已失落,如分鑄的台座、頭光、身光或華蓋部份,只留下佛像本身部份,更遑論包含主尊和脅侍成組的作品,早已散失成為個別收藏。因此如果復原當時的原形,完整的尊像組高度多可達三十公分以上,再配上裝飾精緻的配件,想像其安置於供桌上,必然金碧輝煌,氣勢莊嚴。


「佛」是「覺悟者」的意思。佛教起於印度,一世紀前後傳入中國,早期佛像造型往往具有域外民族的特色,如展品中五世紀的坐佛,臉型瘦長,五官輪廓較深。唐代中國已發展出屬於本土自己的宗派,且佛教興盛,因此佛教造像表現唐代藝術的精華,展品中盛唐坐佛造型飽滿挺拔,體積雖小,然氣勢雄渾。宋代之後佛教走向世俗化,與宮廷關係疏遠,展品中宋代大日如來像臉形圓扁,衣褶線條流暢,親切慈悲。明代佛、道、釋三教合流,淨土宗和禪宗流行,展品中的阿彌陀佛,站姿直而對稱,衣褶簡練而概念化,表現明代造像的典型風格。


「菩薩」是指「能覺一切有情」,菩薩具備佛陀的智慧,因慈悲心不忍入涅槃,一心救濟眾生。文殊菩薩以獅子為坐騎,代表智慧,常和騎象代表慈悲的普賢菩薩成組出現。觀音是最普遍受人崇拜的菩薩,南北朝的「蓮華手觀音」一手持長莖蓮華苞,表示一切眾生自性清淨的心蓮,因受無明妄想纏縛,無法自行開放,觀音以其慈憫大悲將蓮花打開。除蓮花外,觀音常見的持物為水瓶、拂子和楊柳。水瓶在熱帶印度為生活必需品,代表身心淨化及以慈悲法水濺灑眾生之意。拂子可拂去惡濁障難。楊柳柔軟,正配合觀音忍辱柔和的德性。盛唐觀音立像姿態婀娜;中晚唐發展出單尊水月觀音的造型,半跏倚坐,閑適自在;宋代雲南大理國的真身觀音不論臉型和造型均具地方特色;明代更因應民間的需求,觀音類別更多,如抱子觀音,從觀音經中「設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的典故而出,觀音無疑是最深入民間的信仰。


天王和大黑天都是佛教的護法神,怒目而視,以忿怒相降服心魔。手持兵器,造型威武雄壯,氣勢神秘逼人,似乎隨時準備為護法而戰,多安排在寺廟入口或前室,以保衛廟宇。此次展出的兩件護法神造型和西藏圖像相合,但其風格精緻華麗,富裝飾效果,受尼泊爾風格影響,和藏地的樸質與強調造像內在的精神性不同,是藏傳佛教的作品。


塔原為印度墳墓,佛教用以安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後便被視為釋迦和涅槃的象徵。展品中唐天祐二年(西元九○五年)銘塔,造型和阿育王塔相近,四面作釋迦佛本生故事,也就是佛前世的故事,表現佛布施濟度眾生的精神。樓閣式塔是中國特有的建築形式,展品中明崇禎四年(西元一六三一年)塔,保存完整,彩繪猶存,塔由下而上漸小,收高聳入雲之感,斗拱層層挑空,厚重又不失靈巧。


本展覽展品時代涵蓋五至十七世紀,內容豐富,其中不乏精品,足可一窺法相之美與造像之精神。


作者:陳慧霞


展出時間:93年7月23日起
展出地點:展覽室106


<參觀特展網站>


國立故宮博物院版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