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時電子報╱林志成、江昭青/台北報導 2007-06-24 04:35


「我上課一定是深入淺出,高中生反應很好,後來還有人因此選讀人類學系呢。」中研院士李亦園談到在人文社會科學營上課情形說,學生不僅聽得懂他上的「文化與宗教」,連旁聽的家長都會提問,讓他很感動。

那是李亦園首次為高中生上課,也是許多大師學者的「第一次」,挑戰性比教大學生更大,最期待則是希望學生有回饋、「多問問題」。

攤 開多年來曾親自到人文社會科學營上課的大師名單,直可謂超級學術星光大道。從諾貝爾獎到海內外中研院士,都來為十多歲的高中生上課,講解包括「台灣教育改 革的願景」、「文化與宗教」、「孟子學的新詮釋」、「當代法國文學的探索與創作」、「建築之美」…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看來深奧,卻為青少年帶來嚮往。

不過,李亦園也感嘆,現在他常收到寫著「李亦園收」的信,寫信者已是大學生,連個「先生」都不會稱呼,顯示對「人之存在」這件事,很忽視。如果能更早讓他們理解人文社會科學,對社會發展更有幫助。

中央研究院院士楊國樞表示,他為人文社會科學營中講過幾次課,主要是談人的性格,希望學生多瞭解自己,才能在生活中正確決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楊 國樞說,像他這種做過很多年研究的人,最適合講課的對象應該是碩士班或博士班學生,那幾次對高中生演講,挑戰性很大。政大哲學系主任戴華則說,他在讀建中 時,曾經對人生充滿疑問,特地跑到台大哲學系旁聽,希望聽到一些大師的「三言兩語」,讓自己獲得啟發,他也是抱著啟蒙學生的想法去講課。

台大心理系教授梁庚辰表示,對資優生,太早分組反而限縮其可能性;身為老師,只要做到「告訴他心理學是什麼,學生自己就會有興趣」。



http://news.yam.com/chinatimes/garden/200706/2007062441613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