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慶昨天遊境,圍觀民眾不怕吐著舌頭的大神尪,反上前爭相索取掛在脖子上的圓餅吃平安。
2007.02.24 03:45 am
記者羅建旺/攝影


這張照片裡有一位同行的女孩入鏡了,所以就來貼一下吧~^^"頭城舊稱『頭圍』,是吳沙[註1]在進入蘭陽開墾的第一站,當時吳沙在烏石港南方築土為城,原稱頭城,後更名為『頭圍』,光復以後再改成頭城。
由於是『開蘭第一城』且為蘭陽之門戶,故在清代即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當時的商業重鎮,現存的和平街,即是最好的見證。


第一次到頭城看熱鬧(搶孤對我來說不算*笑*),雖然gava[註2]己寫了不少,但從字面上要了解一個地方性的大熱鬧,還是模模糊糊。和Genka及weiiam算好了時間坐火車到達頭城,天公非常作美,是個出乎意料的好天氣。
出了火車站看到的第一個宮廟叫「喚醒堂」[註3]。雖然不是很清楚這裡供奉的神明為何,但很希望可以將因睡眠不足而昏沉的頭腦喚醒一下…。

說是城堭廟,其實是開成寺[註4],距離火車站實在不遠,一邊欣賞頭城街景的同時,也就走到了。相對於嬌小的頭城鎮,城隍廟還真是氣勢雄偉磅礡啊。這個城隍廟的熱鬧,有非常濃厚的自己的文化,對我而言不但是頭一次到頭城看熱鬧,更是頭一次看到這樣的編制、神將和操演方式。整體而言,這種歡樂的遶境氣氛也是第一次體驗,這次的頭城體驗,是一次非常好的經驗。

這場遶境的編制,與一般北部或其它大部分的廟會皆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廟方會有屬於自己的軒社,負則北管、南管及操演廟方的神將或是自己的藝陣,這算是一到二陣,基本上每個軒社若是操演神將,多是一組完整的,是用神將年代分老祖、二祖;其它的陣頭就是廟方請來的交陪,或是報名參加的軒社或神將會。但這次在頭城所看到的,他們是將神將分開,以一組或是一名神將做為一陣,配置一組北管和一輛電子花車*笑*,或是配置地方團體的表演為一陣。舉例來說,牛馬將軍就是礁溪德陽村暨樂軒牛馬將軍會負責,而文武判則是頭城武營協合堂負責。整體而言雖然多達43陣[註5],但能看到的神將,全都是城隍廟自己的,而其它則是與社區結合的地方人士表演團體。

而頭城城隍廟的神將,也和大家所熟悉的城隍廟神將不太一樣。以新竹都城隍系統來說,其神將主要是六將會,也就是謝范將軍、牛馬將軍和金銀將軍;頭城城隍廟則是謝范將軍、牛馬將軍、左右班爺、小鬼爺、日夜遊巡、文武判、按察司、大少爺、二少爺、三少爺、五少爺、六少爺、大小姐、二小姐及三小姐,並且神轎前方還有一匹駿馬*笑*。

熱鬧的觀眾還是以當地人為主要,我們這些外地人僅是錦上添花罷了。好多好多的小朋友,簡值不敢相信自己眼睛地,和小鬼爺、牛馬將軍、左右班爺玩在一起。這幾位神尪,把場子都熱起來了,除了和小朋友玩,還會自己捕捉鏡頭,適時地擺出最好的pose。當少爺和小姐出來的時候,每個人都叫親切地叫著好似自家鄰居:「三小姐來了!!」、「是大少爺耶!」每組陣頭拜完廟後(對小朋友來說是表演完吧*笑*),現場就會響起十分熱烈的掌聲,又加上地方人士的參與,整體而言,就像是運動會的進場遊行,害我很想找個司令台站上去感受一下這種歡樂的氣氛,因為以現在來說真的非常少了。拜廟的方式也十分隨興,也許也和每位神將所屬軒社不同有關,廟方對於拜廟這件事也沒有特別的要求,所以以六位少爺來說,幾乎每位的拜廟方式都不一樣*笑*。

最後也很特別,就是每尊神將、神轎在入廟前都要過火。我本來以為是那種一點點火意思一意思一下,沒想到居然就是雄雄烈火,要從上面飛躍過去。雖然到了尾聲,卻也是整場熱鬧最高潮的時候。

雖然不想,但還是要寫寫官將首的事。今年有兩團官將首,在最後面。雖然說電子花車也並非傳統,但在這種地方氣氛濃厚的地方,還是比官將首這種外來陣頭來得融入啊。在台灣很多地方,官將首己經氾濫到不管什麼神明生日都會出現了,也託此之福,越來越多人知道這是官將首,不是八家將了。但是到處都看的到的官將首,也越來越沒有特色了,反正只要有熱鬧,十之八九都看的到,也不稀奇了,結果看來看去,我還是只喜歡看新莊大眾廟的官將首。雖然總是看到官將首,但在頭城的熱鬧裡看到官將首,就是這麼嚴重的格格不入。

我想,雖然是職業團,或是被邀請出陣的將團,只要誠心誠意的好好參與,做好自己的演出就行了,這就是台灣的優點,只要是好表現,都能夠被接受。但這兩團官將團在最後打架了,感覺頗差。就是因為還挺容易在看熱鬧的時候看到陣頭打架,才會這麼討厭這種會打架的陣頭。把一個地方純樸好好的氣氛都給破壞掉了,把打架這種惡習給帶進了這個頭城鎮的大日子裡。不知道頭城還能維持只有自己陣頭的熱鬧多久而不被現在週遭大城市及流行的廟會陣頭所入侵。也和各地的廟會一樣,前來帶罪還願的人也少到只剩五、六名了,不管怎麼想,都一定會有所改變的,是吧。

不知道頭城的居民都怎麼看待城隍爺遶境這件事,是因為太熟了,所以真的都覺得像生日Party一樣?並且很喜歡這種Party的感覺?雖然我身處其中也覺得很開心,這篇心得邊寫邊笑也寫的很開心,但也有點擔心會不會太歡樂而過了頭?Genka在廟裡看到青少年隨意拿起神將的刑具當玩具玩,還做出不檢點的動作;小鬼爺、左右班爺為了搞笑,故意掉刑具,連夜遊巡的火籤和二少爺的頭冠都掉在地上。說實在話,要看到神將的頭冠一晃就掉下來,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歡樂過了頭就成了隨便,對於神明的敬畏之心還存在多少呢?

感謝gava熱心告訴我們路怎麼走,還帶我們參觀了一間很有古意的老房子。除了在城隍廟看了出發及入廟外,另我們還到了和平老街[註6],在慶元宮[註7]看了拜廟,然後參訪了東嶽廟[註8],明年的熱鬧好像換成東嶽廟主辦了。頭城人對於自己的神將感覺得到真的很自豪。當我們在東嶽廟對面的檯子上看各尊神將的照片時,廟方走過來和我們介紹,要我們一定要親眼見過東嶽廟的神將,因為平時是看不到的。並且雖然鬼王的神將看起來很恐怖,但仔細一看,會發現其實鬼王也是很親切、很可愛的。

[註1]清乾隆 33 年(1768),閩南人林漢生渡海來台召集同鄉親友多人進入蘭陽平原開墾,為當地土著所殺。直到乾隆 52 年(1787),才有一位原籍福建漳州府漳浦縣元房大圓頭的吳沙,從所居住的三貂(今台北縣貢寮鄉)翻山越嶺,與蘭陽平原的土著(原住民)從事食鹽、布匹交易,因他不詐欺講信用,為土著所信賴。

吳沙做生意時,發現蘭陽平原土地肥饒,適合耕作,於是約同鄉好友許天送、洪掌、朱合等人,召集移民中的青壯,組成一個強大的蘭陽墾荒隊。淡水商人柯有成、何績、趙隆盛等人,得知吳沙有這個策劃,都願意捐助錢穀,以協助這項壯舉。吳沙帶領了這一批漳、泉、粵移民一千餘人的蘭陽墾荒隊,由三貂進入噶瑪蘭〈宜蘭〉。在嘉慶元年(1769)9 月 16 日進駐烏石港(今頭城鎮港口、武營里一帶)開墾,並築土圍以禦土著侵擾,但土著人多勢眾,吳沙不敵,其弟吳立死於此役,只好率眾退回三貂。不過,吳沙仍繼續以食鹽和布匹和土著保持生意上的來往。

次年宜蘭地方的土著天花傳染嚴重,吳沙不惜金錢,設法購買藥物為土著治病,因而獲救的人不計其數,感恩信服之餘,埋石設誓約,表示願意分地付墾。吳沙便一面開墾,一面設薨鄉勇築圍以防土著突襲。從此開墾工作一帆風順,不數年由頭圍(頭城)、二城、三城、四結(四城)及湯圍(礁溪),以蓷羅東蘇澳。
土著們與新來移民由疾病醫療、農技傳授、商品交換,情感日益融洽,對吳沙敬愛有加,除極少數的土著退往深山,仍以狩獵為生,大部份的土著都慢慢同化於漢族之生活裡。吳沙又將蘭陽墾區,報請淡水知縣列入版圖。嘉慶 15 年(1810),清政府才將宜蘭納入版圖,定名為「噶瑪蘭」;嘉慶 17 年(1812)設噶瑪蘭廳,以楊廷理為通判,三年間五度進入蘭陽,備極辛勞,後調任建寧知府。台北地區則稱淡水廳,因此行旅往來兩地之間的山道,則是有名的「淡蘭古道」,途中的「虎」字碑,成為現在觀光的景點。

現立於頭城城隍廟的昭蹟碑,是咸豐 8 年頭圍縣丞王兆鴻有感於吳沙開蘭化蕃之功而立,原碑遺失,目前的昭蹟碑是民國 93 年新刻的,並未列入古蹟保護。

朱瑞墉,吳沙--功開蘭陽第一人,《源雜誌》,民95.09-10,台北, 頁18-25。

[註2]城隍老爺生日party

[註3]0.3KM:喚醒堂
喚醒堂為「五恩主」系統,「五恩主」即為南天文衡聖帝關恩主羽,南宮孚佑帝君呂恩主洞賓,先天豁落靈官王恩主善,九天司命真君張恩主單,精忠武穆王岳恩主飛。

[註4]開成寺:俗稱佛祖廟,在先民開蘭初期就已建立了,相傳廟中奉祀的吳沙像是自故鄉所攜來供奉的,該廟原先是閩南式建築,是附近居民的休憩場所,亦為以往『搶孤』之地。民國七十九年重建為四層樓建築,第一層為共有產權活動中心、第二層為城隍廟、第三、四層為開成寺。第三層中供奉吳沙公及大眾爺,而第四層則奉祀觀世音菩薩。

[註5]1.引導車(義消) 2.鎮公所花車3.哨角 4.黑令車 5.北管(城隍廟) 6.小鬼爺(城隍廟) 7.大溪國小 8.梗枋國小 9.-1. 獅鼓-2. 盛元堂武轎車 10.青白爺(城隍廟) 11.大里國小 12.人文國小 13.陣頭 14.牛馬將軍 15.牛陣(中崙社區) 16.布馬陣(竹安國小) 17.范謝將軍(城隍廟)+陣頭 18.范謝將軍+舞獅、舞龍+陣頭 19.董排爺+武轎陣+陣頭 20.三小姐+陣頭 21.二小姐+陣頭 22.大小姐+陣頭 23.七少爺+陣頭24.六少爺+陣頭25.五少爺+陣頭 26.三少爺+陣頭 27.二少爺+陣頭 28.大少爺+陣頭 29.日夜遊巡+陣頭 30.文武判官+陣頭 31.案察+陣頭 32.十八式氣功 33.土風舞--城東、武營、頂埔、城西里 34.太極拳 35.元極舞--頂埔、城西、拔雅 36.迴避牌 37.娘傘 38.六房科[註9] 39.委員陣頭 40.鎮長、主席吉普車 41.官印劍令 42.諸神大轎 43.城隍老爺馬車

[註6]和平老街:和平街為開蘭初期的頭城街道,南北兩端各有一座福德寺,均建立於1863年,是宜蘭地區碩果緊存的老街。 和平老街南段,日本大正時期建築,立面山牆及正門門楣飾有彩色磁磚,將店屋點綴得更加生氣盎然。

[註7]慶元宮:清朝嘉慶元年,當移民們建立第一個據點後,便建立了慶元宮以感謝上蒼的庇佑。慶元宮內主祀媽祖,雖歷經了多次整修,但仍保存保貌,廟門的石獅、壁面的石雕由於是砂岩材質,所以特別容易受風化而侵蝕,但卻別有一種古樸之美。 在石刻門聯上,落款的時間是『屠維赤奮若橘相之月』,也就是道光九年,這是少見的黃曆上用法。

[註8]傳承‧東嶽廟會

[註9]六房科:吏、戶、禮、兵、刑、工。吏房管人事考課、升降、調動;戶房管土地、戶籍、財稅;禮房管典章、祭祀、學校、科舉、接待賓客;兵房管兵籍、軍械、軍令;刑房管司法、刑獄;工房管各項工程、工匠、水利、交通。清代,上述六房改稱六科,其職責沿襲明制不變。

資料來源:
The missing
我的故鄉-頭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