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黃淑芬、宮崎清 ◎日本千葉大學‧工業意匠系

壹、前言
一、「豐裕」的貧窮──從GNP到GNS


環顧世界工業先進諸國,中產階級普遍存在著「漸進的文化」─由「物質」中獲取「滿足感」遞減的文化─。近幾年來,台灣也開始減緩經濟發展的腳步,重新省思台灣社會在經濟奇蹟中,所付出的代價。人民的生國民總生產GNP(Gross Nation Product)固然大幅地提升了,但國民滿足度(Gross Nation Satisfaction)卻相對地驟然降低,亦即是,在物質生活豐裕中,潛藏著精神生活貧困的深刻問題。

文明發展的目的,乃是為提升人們的日常生活品質,假如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犧牲我們日常生活品質,這樣的經濟發展將不再具任何真義。經濟發展建設的原意,就是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而非破壞,如果不檢視省思既往的發展風格,不試圖去扭轉局勢,我們的下一代將付出更高的代價,來換取更惡質的生活品質,這些都是值得再三深思的課題。且讓我們認真的思索:面對未來之子的孩童們,我們究竟能留給他們什麼樣的未來,思考現在與將來營造一個「宜居、宜訪、宜工作」的藍圖,並加以實踐我們為下一代著想,最好的遺產應是營造一個有理想,或者至少合乎健康而文化 [1]的環境。二、生活的故鄉:傳統工藝產業

在任何一個國家裡,都存在著由悠久歷史所培育下來的「傳統工藝品」……「傳統工藝品」都是與各個國家的自然、風土相對應,由各民族的生活所需而生,且維繫支撐著各民族的生活。因此,每一項傳統工藝品都反映著使用者對生活的需求……「傳統工藝品」是各民族的生存證明與生活的智慧結晶。正因如此,倘若「傳統工藝品」的薪火消失,那麼我們珍貴的民族文化也將隨之蕩然無存。若我們這一代對此事無動於衷,而棄正在消失中的「傳統工藝品」於不顧,那麼我們對於下一代,以及汲汲營營致力於繼承「傳統工藝品」文化的各世代而言,都是千古的罪人。 [2]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扎根台灣各地的工藝產業,與地方特色文化相結合,象境作用地映照出地方生活樣式、歷史文化,宛若「歷史之鏡」 [3]般地呈現出台灣的「生活」,應可謂「生活的故鄉」。本論擬以這面代表台灣容顏的傳統工藝品產業的「歷史之鏡」,在近代化的腳步中,逐漸模糊其原來的面貌,但如何透過產業文化 [4]的過程,藉此展開未來的可能性。藉由振興傳統工藝,整理屬與地方生活的歷史文化脈絡,從中探討營造快適生活環境的可能性。希冀能對台灣「傳統手工藝品產業」的「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略盡建言。

台灣的「傳統工藝品產業」為何?

★文獻定義與日本「傳產法」之定義

綜合上述相關文獻上的定義,發現在台灣對於傳統工藝品產業,並沒有類似日本「振興傳統工藝品產業法」,可依法條明文規定:在一定地域中,主要採用傳統技術或技法等所製作而成的傳統工藝品,乃是在民眾生活中培育、繼承而來,而且將來仍有繼續存在的基礎,故應力圖振興此種傳統工藝品產業,以為國民生活帶來富裕與滋潤,同時也以協助地域經濟及國民經濟健全發展為目的。但究其精神醞意,仍具可發現在:內化於民眾生活、豐富滋潤生活、協助地域經濟與國民經濟等方面具雷同之精韻。卻無如下之法律條文明文指定傳統工藝品的定義與條件:

(1)主要提供為日常生活用品者
(2)其製作過程之主要部份為手工業者。
(3)依照傳統技術或技法所製造而成者。
(4)採用傳統所使用之原料,作為主要原材料所製造而成者。
(5)在一定地域中有為數不少之人進行製造或從事其製造者。

★借鏡他山之石:精神取向

的確,目前台灣雖然沒有像日本般的有傳產法明訂「傳統工藝品產業」,對於什麼樣的條件、什麼樣的產業才能稱之為傳統工藝品產業,仍為模糊不清的定義。相關法令法規定似乎也不盡周詳、不完備,而力求建立周延的法令。但如上述般的回顧歷史後,將發現在台灣不能夠說不努力思索如何振興傳統工藝品產業,而是現實的問題卻嚴重地存在著,前述日據時代所調查的工藝已有多項不復存在,或宛如風中殘燭般的幾近銷聲匿跡。為何努力了還不能著力呢?在此,提出如下可能的著力方向:

(1)田調普查,登錄目錄:透過最基層的地方行政單位、地方文史工作室、或者是學校鄉土教學等,每個地區以田野調查的手法確實地踏查,地毯式地調查出目前存在台灣的傳統工藝品產業實況,列出基本目錄、資料,做成目錄以便保存。從條件成熟的地區先做起,再整理匯集這樣的目錄,便能像拼圖般的一塊塊地拼出台灣的傳統工藝品產業樣態。這樣的田調雖然繁瑣,卻是最基本也最迫切而必要的基礎工作。另外,在調查的同時,詢問他們的心聲,需要什麼樣具體的保障,才可能將此產業承傳下來。

(2)法律的制訂的前置作業:透過正式的舉辦公廳會,非集會式的個別拜訪等,充分與業者溝通、協商,瞭解業者真正需要一部什麼樣的法律,如此才能夠制訂出對傳統工藝產業真正有所助益的法令。要言之,釐清法律是為誰?為何制訂?要達到什麼樣的預期效果?

(3)精神層面的「道」:真正的最大癥結應該不在於技術面的輔導,也應該不於表象的法律層面。而是在精神層次的「道」,也是最難的部分。以「庖丁解牛」為例,並不單只是技術功夫,而是超越技術面純熟的韻,其實這樣的韻是最重要的關鍵。
台灣的政府體制與法律都是從先進國家抄來的,說起來不會輸人家太多。若說台灣的傳統工藝產業是因為沒有法令保障,而至此這應該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8],假如我們沒有能力建立此種精神層次的參與,再一百年,抄再多國家的法律制度,我們還是在原地踏步。

二、傳統工藝產業的「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

「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從字面上看來,似乎產業與文化是矛盾的,該如何找到平衡點。此點與上述傳統工藝品產業的宿命問題有著重要的關連,如何在傳統中選擇創新有雷同之處。如何在物質性的產業保有精神面的文化化,其實這個天秤代表著人生命中的物質與精神兩種欲求層面文化的平衡。

現在在台灣所談的「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基本上不是文化面的談法,而是經濟面的談法,換句話說,就是為了活化地方經濟獲取更高的經濟價值,或是為了拯救某些沒落的產業,但更重要地是由內而外具體地呈現,換言之,經濟背後乃以文化作為基礎,此種「內發性」的產業振興手法才能夠真正著力。我們所嚮往的東西不是名牌,而是以地方為品牌的「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地方的文化如何生長起來,使我們的生活更好生命更豐富,這才是最重要的。

(一)傳統工藝品產業展現地方活力:「地場」到「磁場」之路

如上述般的以「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來謀求地方傳統工藝產業之永續生存時,培養地方獨特的文化,要進行自律自立的產業,創造有個性的地方文化。的確地方工藝品兼具實用性、耐久性之美,不同於用過即丟的工業製品,它帶給人們手工製作的溫暖感覺,滋潤人們的生活。此外,可藉由日常生活中接觸優良產品,培養鑑賞力,同時豐富地域文化。各地都有優良的地場工藝品產業,一直以來,不論在產業上或文化上均支持著地方的秉性。

振興地方工藝產業,並非單純歸為工藝領域的經濟發展,它與地方建設的許多因素,具有密切關係。若能更明確地加強其關係,便可獲得地方建設上所需要的群眾之理解與協助。換句話說,就是將「地場產業」(地方產業的日文)化身成為「磁場產業」,以傳統工藝、地方的歷史、文化,自然文化為磁心吸引其他外力,彼此相輔相成共存共榮。

(二)傳統工藝產業的振興方案

要讓「傳統工藝品」的薪火不斷旺盛燃燒下去,可說是我們現今最大的課題。如今,我們應該建構怎樣的方法,持續進行怎樣的實踐呢?

★構想的基本方向與特性

(1)基本方向
當地若具有優良的工藝品產業,單方面來說,表示此地方的經濟、社會、文化很高。從優良工藝品產生過程看來,人為的睿智、技術的成熟度與工藝品的經濟、社會、文化水準成正比,今後仍希望能應證此關係。基本方向設定如下。

●工藝業的存在對於地方而言,可帶來不小的經濟效益,亦對地域所得、就業(定居)及其他產業帶來影響,經濟效益廣泛。

●工藝業的存在關係著滋潤並豐富居民生活的正面效果,同時又能形成產生優良工藝品之良性循環。

●在建設以工藝業為核心,且具個性之富裕地域的目標下,除了硬體工場、工房外,亦包括構築有個性的生活文化。

(2)特性
地方工藝產業不僅是可自律的產業,同時還因其高附加價值而具有經濟效益以及雇用力。此外,在對地域文化有所助益這點而言,工藝產業的存在也深具意義。將優良工藝品融入生活中即是個性文化的體驗,能順利進行之地即可醞釀出獨特的生活。當地具有優良的工藝產業,也可購買適合自己生活的產品,這使得即使使用相同的工藝品,也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文化。它與地域的特色、有個性的地域振興相關連。因此,就以構想目標而言,其範圍除了活化地方經濟外,也包含了維持地方社會維持。

●地方經濟的活性化:提高地方所得、創造就業機會等地方經濟效果,連帶影響其他產業。

●地方社會的維持:透過工藝為居民生活帶來滋潤及富裕,工藝為地方獨特的社會福利、社會教育帶來充實效果,工藝業的存在也直接或間接影響都市形成及景觀。

★預期之目標

提到構想目標,企圖以工藝作為地方產業,採取配合此結構的產業發展政策。

(1)商品開發、技術開發:充分檢討素材及製品的技術研究、品質穩定等,開發新的個性商品。
(2)擴大銷路、改善流通路線:活用以往的流通路線特性,提昇新製品的銷路。
(3)人才的培養:使既有的專家、技術人員更發揮所長,同時亦設法培養新的人力資源。
(4)資訊化:加強資訊流通俾使使既有的企業更有組織,同時謀求素材→加工→流通相關產業之資訊化。
(5)對消費者的啟蒙、推廣(PR):透過工藝業具有的文化特性,擴大與消費者之流通管道,同時以消費者作為資訊來源等。

★實現方法:

實現方法及推動體制,就其目的機能、設施之關連整理如表3。(略)

★構想實現後可期待的效果

(1)對產業的影響:對既有工藝業及產業化潛能的提昇。

●既有工藝業:
‧經營的高度化:既有工藝業之生產性的提昇與經營體質的強化。
‧商品開發機能的充實:展開既有工藝業的新事業。
‧人才的培養:作為既有工藝業再生產力的人才培養。
‧資訊化的推動:透過素材→加工→販賣〈市場〉之資訊化。
‧流通機能的強化:透過製品的多樣化,擴大流通機能。

●產業化潛能
‧產業的多樣化:藉由與既有工藝業之連結,產生新的事業領域。
‧產業基礎的強化:藉由生活、文化之提昇,可確保優良且多樣的勞動力。
‧產業立地條件的改善:強化技術潛能,促進新的產業立地。
‧對其他產業之影響:既有工藝業的存在吸引外地人前來,透過對觀光業的直接影響及技術的累積,間接影響其他產業。

(2)對地方的影響:對地方的影響在於社會面、教育、文化面。

●社會面
‧人口定居:確保所得來源(就業場所),使人口定居。
‧生活水準的提昇:因就業機會增加,連帶使得所得增加而提昇生活水準。

●教育、文化面
‧教育機關的充實:因對工藝產業的關心提昇,而使得教育機關更加充實。
‧文化水準的提昇:居民對工藝業的關心提昇,形成工藝業與居民生活結合之獨特文化圈。
‧都市形成、景觀:工房的存在、工藝相關店鋪的存在等,為地域帶來富裕以及對景觀之直接、間接的影響。

★家居服:內發性的產業振興手法

現在且讓我們環顧自己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當中,有哪些是美的工藝品呢?在充斥著不美的日常生活環境裡面,能夠有多少美的感動呢?不是要藝術大拜拜式的熱鬧作風,也不是要選購送外賓禮物時才想到要挑選一樣具有台灣鄉土氣息美的工藝品,而是要更深層的紮根在我們日常生活,為自己挑選日常用品般的,選擇使用傳統工藝品,如此在台灣的傳統工藝品產業才會有活路。一般認為有傳產法保障的日本傳統工藝品產業,應已在日本日常生活扎根,但他們仍不斷地反省如何以家居服的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將其融入生活當中。舉例而言,分析在法國的迪斯奈樂園為何會大失敗呢?「以法國人為首的歐洲人,一般而言是不會花錢去迪斯奈樂園的。一樣要花錢的話,倒不如用這些前去換窗簾,買一些自己喜歡的家具、裝飾工藝品等,自己生活可以使用的東西,這樣要來得有價值多了 [9]」做為自我的警惕,此對台灣亦是非常迫切需要的觀點。的確以價格而言,一件美好的工藝品在價格上較工業化產品高,但若以物的使用週期次數,與我們的生命期間而言,現在為自己挑選一件真的傳統工藝品產業,是不為過的,而且就經濟面而言,也是非常經濟的。

台灣在啟動社區總體營造下,的確為傳統工藝品產業帶來一個新方向,不再僅停留於生產利潤的的觀點,而走向文化產業的方向邁進。這樣的方向地方的產業擁有自主權,可以決定自己的方向,所有的努力就是為了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以自身所擁有的資源、技術、人力為依恃,如上述的預期效果都會停留在自己的土地上。這樣的產業規模也許在規模上比不上工業,但卻是個親切而持續將成果累積在地方的產業。這樣以地方為視野,為依歸的振興手法,我們稱之為「內發性 [10]」的產業振興。

三、傳統工藝產業應有的樣態

(一)活用傳統工藝產品於日常生活

1.「享有」而非「擁有」:

活用傳統工藝品之前,首先要注意「享有」傳統工藝品,而非「擁有」傳統工藝品,現代社會人似乎擁有很多,但並不等於享有。面對這樣的時代,到底是賺錢的能力重要,還是欣賞的能力重要?是擁有重要還是享有重要?擁有遠超過人真正能夠享有的程度。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除了生存的本能之外,如馬斯洛所分析人性需求般的,人需要不斷地為人生尋找或賦予意義,這種意義感的需要,經常比單純的肉體生存還強烈。

我們是否失去「快樂」的能力?快樂不是金錢或社會地位堆砌起來的,而是一種單純、細膩的享受能力,這些能力我們從小就會,但一不小心就消逝無蹤,有些是要逐步培養累積的。我們不快樂因為我們沒有能力享受家庭的溫馨,也沒有能力享受資本主義生產邏輯的驅策下,傾盡全力生產我們沒有能享受的東西,只是在維護資本主義的繼續生存。同樣地在活用傳統工藝品產業時,要「享受」透過工藝品所帶來的生活之美,而非物質的「擁有」,否則只是淪為資本家的另類收藏品,依然無法「享受」傳統工藝品所帶來的快樂。

2.「工藝」醞生「美」的世界

一般人並不留心在我們日常生活周遭用了些什麼樣的器物,正因為是在我們身邊的平凡器物,才會沁透我們的生活。因此我們想要改變既有的生活型態,其實就從自己的周遭開始著手。且讓仔細察看在我們生活周遭的工藝文化,呈現何種面貌?我們每天生活在什麼樣的工藝文化環境裡面呢?我們日常生活最常用的東西是否具有美特性的工藝品呢?在醜陋的事物包圍下,怎麼會有美的素養呢?

日本民藝館館長家柳宗悅先生,曾深刻地分析只有工藝才能深入民間,普及普羅大眾的生活眾面向,要讓整個社會達到美的境界,還是有賴於工藝的發達,因為美術畢竟是較侷限的範疇。美術的美境界,乃游離於生活層次的特別創作,而我們日常生活不可能每天與美術品接觸,我們所接觸的大都是與普通的物品,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個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食器、衣服、家具等,這樣才是生活。也只有日常生活才是與美最具關連的場所。

那麼日常生活接觸美有何醞意呢?「美」與「用」交會即為「工藝」,而用即可誘多,工藝為多者之工藝,誘多者為工藝,如此一來,只有工藝的國度,才能展現美的國度,並可藉此臻至美的國度,工藝能讓我們點燃美麗世界的希望之火。換言之,「工藝文化純熟之際,也就是美的世界到來時」。

日據時代台灣工藝品項目(台灣總都府殖產局商工課工業彙報第九號)

刺 繡:台北、台南、新竹
染 色:台南、高雄、台北、台中
金 銀細工(手環、戒指、首飾、耳飾 ):台北、台中、台南、高雄
錫 細工(燭台、香爐 ):台南、台中、台北
礦 金: 台北、台南、台中
陶 瓷 器(飲食用器物、家具): 台北、台中、新竹
硝子製品 :台北、新竹
提 燈 支那(中國)形、內地(日本)形狀: 台北、新竹、台南、台中
草 紙: 新竹、花蓮港
竹細工品(籠、畚箕、其他網代細工品 ):台中、高雄、台南、新竹
籐細工品(椅子、籃子、桌子 ):台北、高雄、新竹、台中
藺 蓆(七島藺蓆、青莚 ):台北、台中、高雄、新竹
大甲製品 (木屐底、卷煙草盒、座墊、錢包): 台北、台中、台南、高雄
支那形靴:台中、高雄、台北
洋 杖 (木製、蛇皮製): 台北
蛇革製品 :台北、台南
角細工品 (梳子、其他): 台北、台南、台中
水牛磨角 :台北
珊瑚製品 :台南、台北、台中、高雄
人 形 (紙製、土製): 台中、新竹、台南
帽 子 (紙帽、馬尼拉麻帽、大甲帽): 台中
漆 器 (花瓶、煙草組等): 台北台中、台南
木 製 品 (箱、刨物等):高雄、新竹
造 花 :台南、台北
文石細工品: 澎湖

表2:台灣工藝資料簡表(~至1952年之資料彙整)
(主要整理自顏水龍先生著之「台灣工藝」P7至P83,及日本商工省工藝指導所出版之「台灣工藝特輯」)

帽蓆 雖無詳確記錄,但相關編織資料如下:
‧1727年大甲附近雙寮社蒲氏
‧日南社那布烏毛試編蓆、日常用品
‧1765年雙寮社加流阿買
‧1897年苑裡西勢鄉洪氏鴛編大甲帽
‧1899年某英人在台南教授林投帽編
‧總督府設帽子檢查所 新竹、竹南、通宵、苑裡、大甲、清水、彰化、鹿港、東石、朴子、北門、佳里、台南、安瓶、灣裡、茄萣等多位於沿海
竹材 ‧產業組合(生產合作社)
‧1938年成立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
‧1943年顏水龍自費於台南成立竹藝工房 編組:台北縣內湖鄉新莊、桃園縣桃園,南投縣竹山鎮,台南縣關廟鄉 鑿製:鹿港、嘉義、斗六、竹山
蓪草紙
其他諸紙 蓪草有以下陳氏、黃某傳說:
‧170多年前新竹務農泉州人陳闊嘴於客雅溪上流草湖附近發現蓪草灌木
‧光緒4年陳闊嘴之陳談、妻陳氏富正式削成二寸寬之紙
‧1766年淡水海防署幕僚黃某於新竹 附近發現野生蓪草
‧黃某招募大陸工人正式從事生產
‧1938年發明蓪草刨削機
其他諸紙
‧1916年利用蔗渣製紙
‧1933年創設工業化台灣製紙公司
‧埔里有光華、埔里等五家和紙工廠 蓪草
‧花蓮,台東,新竹栽培蓪草
‧工廠多設於新竹
竹紙
‧竹崎,小梅,竹山
赭紙(鹿子皮樹)
‧埔里
金屬 ‧金銀加工創始推於明末移民台南時
‧1935年於高雄設立鋁業工廠
‧1914年台北市創設電器鍍金工廠
‧錫、鉛、銅、鐵等以實用為目的

骨角、珊瑚、貝殼工藝 骨角:福建引進1924年始做骨角工藝
珊瑚:
‧1924年彭佳嶼附近發現珊瑚密生林
‧1928年蘇澳棉花嶼澎湖附近發現珊瑚,稱之為基隆珊瑚
貝殼:澎湖,台東產夜光貝,鮑魚殼等
文石:澎湖,小琉球附近海底 骨角:台灣各地
珊瑚:彭佳嶼、棉花嶼、澎湖
貝殼:澎湖、台東
文石:澎湖、小琉球
染織
刺繡 染織:
‧源於四千年前泰雅族手工苧麻織布
‧鄭成功治台獎勵苧麻栽種織布作業
‧120年前於二水,彰化,鳳山,學甲等
以鳳梨纖維苧麻黃麻芭蕉纖維為原料,織成布或製漁網
‧雍正年間出現泥藍染白木棉
‧日據時代設置之織物工場:台灣織布株式會社(台南),台北日華紡績苧麻紡織工場,宜蘭紡織工場,台灣織物株式會社等
蠶絲:
‧劉銘傳時代提倡養蠶
‧養蠶株式會社
刺繡
‧婦女之教養由來已久
‧台灣工藝株式會社生產刺繡
‧於台灣各地開辦刺繡工藝講習會 苧麻:
宜蘭、台北、新竹、台中、台南、屏東
省產植物染料
泥藍、姜黃、檳榔果實、薯榔、蘇木、栲皮、芭蕉汁、絲瓜葉、桑甚、槴子果
籐、藺草、
月桃等編組工藝 ‧利用麻、藤、蔓及藺草天然素材之編組工藝使於先住民時代
‧黃籐:花蓮台東高雄山間
‧七島藺主要產地台南佔2/3量
‧大甲蘭:新竹、台中
‧月桃野生山野
木材工藝 ‧木材工藝始於先住民時代
‧明末漢人移民帶來閩式及廣東式
‧1926年日本商工省工藝指導所技師寺毅、谷內治橘,與台灣總督府技師加藤晴治,在殖產局於台北、嘉義舉辦之木工藝講習會,期間為一個月
‧每年各州舉辦講習會
漆工藝 ‧台灣漆器技術始於何時不詳,移民之出所使用之漆仰賴進口
‧高雄市商工獎勵館長(土反)田於越南河內帶回漆樹果實二口袋
‧1926年日人山中公於台中市設立工藝傳習所,專授漆工藝品製作技術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在新竹市郊設立電氣化學工廠琉球生駒弘技師任廠長,後由台玻接管,解散後設備移新竹工業職業學校
‧漆:台南龍崎、苗栗
‧桐油:斗六
窯藝 陶器
‧起源未明人類生活之初似有陶器
‧南投,鶯歌,嘉義為出發點
‧1796年南投開始製瓦
‧1821年南投設立頭中尾三窯
‧1901年片
‧1925年組織合作社機構
玻璃
‧創始於1884年陳兩成在台北設工廠
‧日據時代陳萬元招聘日人繼續經營
‧1915、1916年於台北市大正町(現在中山北路)設置小瓶製場
‧日人中澤某在台北市宮前町(現在中山北路)與玻璃商永泰龍共同經營
‧1922年日本東明製罈株式會社與專賣局合作製造酒瓶
‧1938年改稱台灣製罈株式會社
‧新竹設立高級玻璃株式會社
‧民間先後開設東洋、台北、清良、南興、益昌、清高、合成等小規模工廠 陶器:
鶯歌、北投、苗栗、南投、魚池、龜山,嘉義
玻璃:
台北、新竹
皮革
大理石 ‧皮革工藝製品主要為鞋類及提包
大理石
‧清於蘇澳附近採集石棉礦
‧日據建造總督府時內部裝飾使用頗多
‧1919年設立台灣石材株式會社
大理石
蘇澳、花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