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康俐雯
  「蘇澳鎮有一個白米社區,區內的居民真純樸,大家團結來服務也凍作好,咱的社區咱有志工守望來相助,穿著木屐踩舞步嘴來念歌,乎ㄝ乎ㄝ乎乎ㄝ乎ㄝ乎乎ㄝ乎 ㄝ乎,咱有壘球讀書會,嘛有老人來辦慶生會,很多朋友來相找,辦起活動嘛真笑虧,白米心木屐情希望大家也歡迎」白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何二郎站在居民自造 的彩繪步道上,快樂吟唱著自己編創的歌謠《白米吟》,短短的幾句歌詞展現了白米社區民眾為生活的這塊土地打拚、努力「歡喜做,甘願受」的心情。
 只是愉悅的歌聲中很難想像身處高度落塵工業區中的白米人,過去幾十年每天一睜開眼就必須與嚴重的空氣污染奮鬥,直到十年前一雙雙的小木屐引領他們從漫天灰塵中走出自有的一片天……


「灰」不去的環境污染惡夢

 白米社區位於宜蘭縣蘇澳鎮的東南方,因白米溪沖積河谷,三面環山,只留下小小的出口與外界連結,整個地理環境呈現「甕」的形狀,因此白米社區舊稱「白米 甕」。一八七四年牡丹社事件後,清廷為了經略東部,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奉命開闢蘇花古道,而白米就是古道的入口。
 擁有豐富石灰石礦產的白米地區,日治時期就開始挖採作業,日本人積極推動石粉、石灰石等加工業,並設置了今日台灣水泥廠前身的「士敏土」水泥工廠,台灣 光復後,礦石產業更加蓬勃發展,台灣建材所需的物料,八成來自白米的礦石加工廠,發達的礦石加工產業雖然造就了當地民眾的就業機會,但卻也相對的造成落塵 污染的奇觀。居民們說每天醒來最重要的事就是擦桌子,因為礦石帶來的嚴重空氣污染與灰塵,沾滿桌子,擦過一次不久桌面又疊一層灰,怎麼都擦不乾淨,更誇張 的是,連道路兩旁的路樹樹葉也永遠都是白白的一層灰。
 白米社區長年就在礦石廠、水泥廠、石油公司還有砂石車在狹小街道呼嘯而過,造成巨大噪音的包圍下,年復一年,礦石加工業的污染成為居民的惡夢,居民更因 砂石車奔馳而過造成的噪音迴蕩耳邊日積月累後,造成耳鳴,常搞不清楚到底是自己的聲音還是外面的聲音。即使現在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十年,白米社區屢獲肯定, 吸引許多人到了白米尋找木屐村的可愛身影,但過了蘇澳港看到的白米社區,仍是大型礦石加工廠林立,天空一片灰濛濛的聚落。
 白米先天環境的惡劣與聚落的破落,連為白米社區引進社造概念的文建會主委陳其南都說,白米能夠「撐」到現在真是件不容易的事,而且白米這樣的條件都能做 得成功,那麼台灣任何社區都沒問題了!其實白米社區的轉變歷程最早是自居民爭取生活環境改善而起的,木屐則是無心插柳的美麗意外。

「木屐」讓社區重新踏出一步

 協會總幹事林瑞木八十年回鄉投入社區工作,他說八十二年起環保意識抬頭,居民開始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有所覺醒,不過最初採取抗爭的方式並無助於與廠方的溝 通,居民決定調整態度改以「先改造社區,再要求廠方」的策略,剛好又遇上了政府大力推行的社區總體營造起步,同步進行社區資源調查。
 居民透過耆老訪談重新認識地方,從「木屐巢」之名和「白米甕,做柴屐;偷剉材,山林捉」的俚語,發現過去白米盛產製作木屐的「江某樹」,村子裡有純手工製作木屐的老師傅陳信雄等資產。「木屐」成了白米社區居民重生的起點。
 八十七年,以政府地方產業特色補助三年四百多萬為基礎,白米社區開始自組合作社,採取共同經營方式,林瑞木說白米社區兩百多戶人家,目前投入木屐製造與 推廣的正職人口超過三十人,木屐產銷班光銷售木屐的收入從第一年的一百二十萬,一路向上攀升到去年的一千兩百萬,成長了十倍之多,另協會為團體遊客導覽、 發展旅遊套裝行程的費用每年約可有七十萬,兼營風味餐的收入也約莫六、七十萬。
 此外,大家也將廢棄的台肥宿舍重新閒置空間再利用,打造成「木屐博物館」,博物館相隔不遠的廢棄托兒所則改成木屐體驗營,提供遊客木屐DIY。十四歲開 始學做木屐,今年六十六歲的陳信雄說,木屐本來就是白米村的寶貝,只是塑膠業發達後人人改穿輕便、便宜的塑膠拖鞋,木屐就漸漸式微了,不過即使是在木屐產 業最低迷的時期,他為了生活轉作木材業但仍堅持繼續手工製作木屐,直到白米村再度想起「木屐」,他的傳統技藝成了支柱與主軸,全心投入木屐的樣式開發與延 伸木屐機能性,創造出深受日本人喜愛的健康取向的「腳底按摩木屐」、矯正姿勢、拉筋與改善小腹收縮及提臀功用的「罰站木屐」。
 記者到訪當天陳信雄更高興的拿著剛剛開發成功,左右兩支木屐合併即出現一顆心的「心型木屐」,陳信雄說過去木屐一雙三塊五毛,現在的木屐一雙三百五十元 起跳,無論價錢多寡,做木屐是他最快樂的事,現在陳信雄更是白米社區木屐博物館中的最佳解說員,木屐的故事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更有趣的是,做木屐不只是商品的開發,將木屐朝精緻化禮品研發,做成「結婚證書」的雙喜木屐或木屐吊飾、木屐璧畫等。白米村的居民更自創「木屐舞」、發 展三人成行的「協力木屐鞋」活動,理事長何二郎自編《白米吟》歌謠外更為白米木屐村創作了「談心椅」,左右兩支大木屐,可容納兩個人坐在當中自在談話。
 白米木屐村也進駐宜蘭國立傳藝中心的民藝街坊,全力宣傳木屐的製作與推廣木屐新產品。「協力木屐鞋」更成為街坊中遊客參與度最高、最喜歡的活動。林瑞木 說,「協力木屐鞋」的一步一腳印就像是訴說著白米社區發展社造的歷程,必須同穿一雙鞋的三個人同心協力,帶頭者掌握方向,跟隨在後面的兩個人努力的腳步一 致賣力往前,才能順利抵達終點。
 歷經社造的洗禮,居民現在已經知道如何說出自己心裡的想法,踴躍的爭取下,砂石車已經改道而行,居民不再被動的接受惡劣的生活環境。白米社區因為小小的 木屐,從漫天灰塵的惡劣環境中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村子裡男女老幼腳上穿的都是木屐,「口卡—口卡—口卡—」木屐的響亮聲音中,邀請民眾勇敢的穿過環山林 立的工廠區,探訪白米木屐村的奇蹟。

自由新聞網-生活藝文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jun/6/life/art-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