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2中國時報【林欣誼/台北報導】

以戰爭之名,人性都可以泯滅了,古蹟又 算得了什麼?然而在二戰期間,同盟國盟軍卻有一群「古蹟軍官」,在前線搶救古蹟,特別是在義大利保留無數珍寶。「古蹟軍官」如何在廢墟整理化為碎片的文 物?(Ilaria Dagnini Brey) 義大利裔記者布瑞寫的《搶救維納斯》呈現這個文物保護計畫的艱辛過程。

     一九四○年義大利在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的帶領下投入德國陣營,捲入戰爭。義大利各地文物管理局官員趕著在教堂古蹟外面堆上沙包、砌上磚 牆,以此作為軍隊布署的據點,英美境內卻出現許多藝術與考古學者,焦急地呼籲政府,就算將砲管對準敵國,也要特別留給文化遺產一條活路。

     古蹟軍官盡力 在廢墟重建珍寶

     於是,一九四三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成立了「美國保護、搶救戰區藝術文物、歷史古蹟委員會」。他們與盟軍合製手冊地圖,標出歐洲各國古蹟區的 位置,要指揮官在轟炸時避開這些地方。同年,英國首相邱吉爾也為陸軍加入考古顧問一職,成立相關委員會。

     然而,委員會遠在首都的辦公室,真正進入前線搶救的,是他們挑選出來的具有藝術、建築、歷史、考古背景 的軍官。二戰期間部署於歐洲的古蹟軍官共有八十多位,其中廿七位在義大利戰區服務。他們穿著軍服,背負著保護歐洲藝術的使命和熱情,隨著前鋒部隊的進攻, 在軍隊攻占城市後,第一時間搶進,小心翼翼檢查古蹟文物,並在 當地人員的協助下,一起展開修復工作。

     不放過小殘片 游泳數星期打撈

     例如一九四四年八月,哈爾特中尉與幾名古蹟軍官進入佛羅倫斯,看到炸得四分五裂的教堂廢墟,他決定再怎麼小塊的古蹟殘片都要搶救。他還讓 一名佛羅倫斯的年輕雕塑家,穿泳褲在滿是瓦礫的亞諾河裡,花了幾個星期找出「聖三一橋」的碎塊。他也堅持不放棄傾頹的十三世紀塔樓「阿米戴塔」,以鋼夾固 定塔身,修復成功。

     布瑞在書中描述,古蹟軍官中有哈佛、耶魯、等名校教授,也有醉心藝術的風景畫家,「從照片上他們鬆鬆綁在脖上的圍巾或斜戴的貝雷帽,都可 以見到他們特立獨行的藝術派作風。」

     但在其他大兵眼中,這些人在槍林彈火中關心斷掉的古老雕像,簡直莫名其妙,所以為他們取了「維納斯修理工」這個嘲諷的綽號。可以想見,古 蹟軍官除了趕工搶救古蹟,還得解決與高層間的衝突,否則就得眼睜睜看著醫務隊徵收了博物館,雕像消失在成堆的紅十字急救箱後方,軍人靠在古希臘大理石像的 手腳上吃著口糧。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3+112010041200322,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