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9/7

【本報台北訊】台灣各地許多寺廟建築優美,飛簷上的龍飛鳳舞、花鳥瑞獸,更具藝術價值,而這逐漸凋零的藝術是靠老師傅的傳統手工技法,一片一片拼貼出來,潘坤地就是箇中翹楚。

現年五十六歲的潘坤地於十七歲拜師,從事剪黏藝術、修繕寺廟工作,至今已四十年。台灣從南到北許多寺廟裝飾藝術都有他的作品,曾參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的台北大龍峒保安宮修復工程。

潘坤地表示,傳統的碗片剪黏成本高,一片片切割、黏上又費時耗神,最後改用成本低的陶片。他說,用陶片便宜又快,但缺乏藝術感,真正的剪黏師傅不會認同那是傳統剪黏,也不代表台灣藝術。

學藝四十年,卻只有一個徒弟。潘坤地表示,這行業已不受重視;剪黏要認真學,要忍耐工作時曝晒的烈陽,有時切割碗片還會割傷手。

修繕寺廟、做剪黏常需要攀高,問潘坤地有沒有危險性,他說,除注意安全,心也要向善,「好好做,神明就會保佑。」他每次開始和結束一個工程,也都會感謝神的保佑。

政府不時有修繕古蹟計畫,但看在潘坤地眼中「設計師觀念太重」。他說,政府修復古蹟,找的人技術不見得好,反而破壞古蹟,而保安宮自己花錢請老師傅,修復工程更精良。

潘坤地說:「退休以後,作品還能給人說『這是某某某做的』,稱讚一番,就夠了。」

 

人間福報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4339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