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木【插角 綽幕 拖目 雀替】
為置於柱與樑交角處,用來強化節點、使之不變形的木塊,多為繁密之木雕,題材有鳥獸花草或熬魚。宋《營造法式》寫為「綽幕」,與閩南音相近,相信托木係轉音而來。綽幕音為兩柱間撩起的垂幕,後代轉為插角,中國北方稱為雀替。
 
門檐
將連楹及上門臼固定於門楣後方的構件,有如女子用的髮簪,插入門楣。
 
門印
門楣上左右凸出的兩個木塊,為門簪之一部分,外面呈圓形或方形,有如印章或龍頭,後尾穿過門楣以鎖住連楹。正面常以篆文刻出「詩」、「禮」、「福」、「祿」
、「壽」、「喜」等字樣,故曰門印。
連楹
在門楣後面緊靠著的橫木,它的兩端鑿出上門臼,以裝門軸。有時可闢數孔,供立閂之用,以增加防禦性。
 
門楣【上磏 過路 八仙楣】
門上方之橫條,可延長覆於左右窗之上。門楣可附雕上門臼及門印,寺廟門楣可雕雙龍拜塔或護珠。澎湖民宅牆上的門楣,以石雕成,加在門豎之上,並附雕門臼,稱為過路,其意為橫越入口門路之上,「過」字為橫跨之意。門楣常繪八仙,故又稱八仙楣。上磏為客家地后用語。
 
子婿窗【女婿窗】
台灣民居在正堂左右房間的牆上,分隔外明內暗空間之較密的直櫺窗或雕花木窗,名稱來源為男方登門說媒時,女方可旁觀偷窺之窗。這可使宅內活動不易為外人所見,暗示著內部空間之私密性。
 
花只【櫺子】
窗格子的圖案,花窗的每根木條稱為花只。可以單只或雙只構成,變化多端。
 
美人靠【鵝頸椅】
多用於庭園座椅的一種欄杆,其背靠處向後斜,形如鵝頸,利於斜躺之坐姿。板橋林本源庭園內大池旁的亭子有實例。
 
燕尾【燕仔尾 翹脊 翹鵝】
正脊兩端翹起有如弓,脊端呈燕尾分岔狀之裝飾,傳統上約定成俗認為廟宇、官署及舉人以上之官宅才能作翹脊燕尾。以飛鳥作為脊飾,可追溯至漢代,當時常用鳳凰及朱雀,具有通天納祥之象徵。台灣、福建及廣東多燕子,因此以分岔的燕尾裝飾屋脊,客家人稱之為翹鵝。
 
瓦養【望板 望磚 楻板磚】
鋪在桷木之上的正方形或長方形平板瓦片。早在明末《天工開物》中即有記載,稱為楻板磚,台灣常以平板磚代替,從室內可見之,稱作瓦養,即望磚,表示看的見之磚。
 
桷木【桷仔 椽子】
樑上承接屋瓦的木條。台灣喜用扁矩形斷面,有時下方畫有木紋,稱為「虎皮花」。中國北方多用圓形斷面的木條,稱為椽木,桷木也可在簷口處作二層,稱為飛桷,彰化孔廟大成殿可見之,但較罕見。

資料來源:李乾朗(2003),《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