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5/22 | 作者:陳正哲
四川地震造成許多文物古蹟倒塌,面對這些受損的文化資產,應立即展開臨時補強工程,但應避免在餘震時進行;接著要收集、保管,並將材料編號,以利重建時能恢復原貌。這二件事必須立即進行。

所有的地震都會造成人員及文物損傷,但它同時也是一個契機。譬如,我們可以藉此了解這些古建築為何不耐震?在結構、材料上的弱點為何?如此,這次地震就有如為災區建築物進行總體檢,能看到各種問題。若能妥善調查,對其它古蹟與文物的維護及預防,都極富參考價值。
此外,我們應該要開始進行詳細的紀錄。由於建築物蓋好後,很難有機會去了解隱藏的問題,讓震災把內部缺失呈現出來,並記錄下來,那在學術與研究上將是很重要的輔助資料,有助於日後防範未然。

第三個重要思考,是未來如何修改法令及政策,以協助未來古建築能獲得有效的補強。過去的古蹟整修方式很保守,無法對大型震災進行預防,因此要採更大膽的思考與補強作業,確保建築物未來若面臨更大震災時仍舊可以保留下來。

第四點,這次震災,學術團體若能走出來,直接觀察實際上的問題,將可使學術工作有效貢獻社會。學術界還可以串連,共同紀錄、調查災區情況,並共同參與修法及討論,不但更貼近社會需求,也可產生常態性研討組織,持續討論追蹤相關議題。

最 後,災區部分現場應加以保留,以做為具教育意義的學習園區,呈現震災對人類與歷史文物的威脅,並提醒人類積極面對自然災害。透過災難園區給世人啟示,那地 震帶來的不只是損害,更具備教育意義。而透過這些機制運作,將可以更正向地將震災所造成的傷痕,再度縫合起來。(作者為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所長  陳正哲)

人間福報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45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