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8/02/03 00:05 記者陳瑞朗南市報導

去 年底掛牌、預定明年開放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最近為了公共藝術將以何種方式呈現,緊鑼密鼓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連續舉辦3場研討會,除了傳統性靜態藝 術,或頗符現代的地景和裝置藝術,還是社區居民參與行動的新類型公共藝術,各方看法不一,惟與會多位社區代表建議成立規畫與行動小組,透過獨立策展人做出 最能符合台史博館歷史淵源的公共藝術。 

館長吳密察表示,明年該館正式對外開外後,將以館內展示為核心,連結博物館園區的戶外展示,並拓展到台南地區的博 物館網絡,將整個台南地區視為一個展示整體來思考,展現出來的是真正的台灣歷史和文化特色。 

這項議題備受各界熱烈討論,部分專家學者建議應邀集各方代表 成立推動小組,惟台下多位文史工作者及社區代表,建請台史博館應重視當年台江內海的歷史記憶,讓當年的記憶和故事,以公共藝術形式呈現出來,台史博館四周 環境在地主要意象為地、水、火、風,公共藝術應以這4大意象為主要詮釋。 

全球各國重要的歷史博物館,都很重視公共藝術,據指出,台史博館亦編列了 1300多萬元相關預算,這筆錢應以何種形式表現?館方從上個月初到月底,一口氣舉辦了3場公共藝術座談會,參加人土包括台南縣市文史工作者、學校校長及 該館志工和文化藝術人士,跟台上專家學者對談也談出不少心得當做參考,將是該館未來施設公共藝術的最佳準則。 

一般公共藝術傳統上是靜態與環境相結合,但 公共藝術學者吳瑪俐表示,民眾參與成為動態更好!她以新港奉天宮由社區居民參與陶板學習為例,強調民眾以公共藝術寫新港歷史,再將50塊故事陶板以枕木矗 立在附近五分車鐵道兩旁,這項結合社區的行動公共藝術令人感動和認同! 

與會的建築藝術學者黃瑞茂,強調「城市就是博物館」,這種饒富生態博物館概念,需 要社區居民共同參與,讓全球化和在地化齊頭並進,台史博館雖是國家級的博物館,但仍應找出在地文化特色變成社區經驗,黃表示,邀請藝術家進駐以表現公共藝 術,應是相當符合實際的做法。 

佔地20公頃的台史博館園區,饒富濃濃的歷史記憶,該館設置公共藝術,應以何種方式呈現?美國UCLA建築碩士黃健敏提出獨到見解,表示現代公共藝術形式不一,惟只要符合藝術本質且必須適法性即可,黃強調,有些美其名是公共藝術者,實際上只有「公共」卻無「藝術」可言,建請館方應慎重些,南藝大學藝術史評所助理教授蔣伯欣則表示,公共藝術強調它的本質,本質被顛覆並不妥當,台史博館建築看來較「冷」,較不適合做公共藝術。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203/17/sytt.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alan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